第180章 太子有心和无心?
推荐阅读: 邪王嗜宠:神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妖孽修真弃少 我寄人间 从今天起当首富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重生之再铸青春 超级修真弃少 修复师 万古第一神 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 裂天空骑 武神主宰 神医萌宝 重生南非当警察 神道仙尊 妖夫在上
让他们和沈家同流合污一起危害大燕危害百姓!简直是在践踏他们的人格!
如果他们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做官的, 那他们还不如直接告老还乡。尤其是太子殿下现在和慈明宫之间的关系不清不楚的情况,连她自己也没有明确的表态,如何让人能放心投靠她。
最影响他们的是陛下对太子的态度,是排斥, 是厌恶。他甚至有立嫡次子为尊的迹象。
更重要的是华贵妃是所有人都忌惮的存在。
有些臣子还记得现在的东宫一直是处于半封闭的状态, 太子对上门拜访的官员都是处于一个拒绝搭理的态度。所以很多人哪怕想冒着胆子加入太子的阵营, 都是投门无路。
而也有些臣子认为, 太子此举是为了保护自己,她是为了韬光养晦, 所以在容铮特地表现出来的低调,让很多人在投靠时既怕得罪陛下, 又厌恶沈家,所以大家对太子都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态度。
更别说太子的态度也十分模糊,她既没有拉拢大臣, 又没有投靠太后, 更没有投靠陛下。眼下正处于一种中立的状态。
眼下穆王殿下征求太子同意的次数越来越多,终于有臣子忍不下去了。
那臣子就是兵部尚书葛秋,他站出来道:“两位殿下,如今叛军已经束手就擒, 不知两位殿下打算让开城候何时回京?”
此话一出。千秋拓就瞪了他一眼, 果然老狐狸没有那么安分, 他这是在探查太子殿下的口风。
也是在猜测开城候留在镇口城有什么目的?
慕容祁知道开城候没有回来是因为接到了太子的私信,而太子也将此事告诉了他。
他便道:“为使百姓们乖乖归家,开城候需要点时间收尾, 再过几日,本王和太子殿下会一致允许开城候启程回京。”
慕容祁的回答,让葛秋瞬间明白了, 还是太子在背后做什么动作。
但太子到底有什么目的?
之后便是其他大臣呈上来的奏折,大家都通报哪些地区降雨了,哪些地区仍旧处于干旱,哪些地方又缺粮食。
慕容祁建议由国库开仓放一笔粮食救济哪些缺粮食的地方。
很快获得了大臣们一致的同意。
就在大家以为此举可以通过时,太子却这时开了尊口。
她道:“依孤看,不可轻易开国库放粮,也不必要开仓放粮。”
话音刚落,好几个大臣都对太子反对放粮感到不解。
其中就有人大胆道:“莫非太子殿下忌惮于底下人贪救济粮?”
“如此的话您放心,军队押粮保证能直接发给良民手里。”
“眼下刚平定叛军,更是需要粮食救济,太子殿下却反对着实令微臣们不解。”
而不赞成开仓放粮的大臣则是默默在心里支持太子这个决定,他们认为这个时候刚下过雨,如果在百姓们还能自救的情况下还发粮米,那就是在降低良民的自救能力。
他们也认为那些百姓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否则不能施于援救,不然惯着他们,然后他们有点事就学着叛军造反逼朝廷,那怎么能行!?
很多大臣已经怕了,自从陛下在位二十年来,大大小小的叛乱已经有八十多次了。虽说不比文帝在位期间的一六十五次,但文帝起码保障了百姓的安全,又有容王亲自出兵镇压,使得边境关内的百姓能够不被外邦鞑子骚扰。
可陛下时期就不同了,很多叛乱都没有得到根源上的解决,才使得无法斩草除根。
有时候起义的人是一条村,有时候十几个人,有时候一个镇子,就比如镇口城这次,也算是大叛军在作乱。
而以沈家带头的官员则是支持太子的决定。
这让原本觉得太子此举还算合理的大臣,因为沈家站在太子这边,他们脸色纷纷一变,就立即支持放粮。
反正就是要和沈家对着干就是了!
很快,底下的大臣们吵了起来。一边夸太子此举合情合理,一边反对太子对明寡情。
一瞬间,容铮变成他们撕扯的对象了。
慕容祁见他们故意吵的不可开交,他立即出口制止道:“先听听太子为何会有如此建议?你们先不要急着吵。”
大臣们还在持续吵闹当中,一点没有停下的意思。
容铮只是静静地看他们吵,等他们吵的差不多,觉得息怒了。她才开口道:“镇口城处于西北干旱重灾区,常年干旱无收,粮米失收严重,赋税也是经常缴不上的地区。”
“并且西北地区多山陵山丘,少平原,耕地自然减少,而西北的人口却也是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那里的百姓有很浓的家乡观念。宁死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众位大臣与其反对孤为何拒绝开启国库,不如我们先说说西北地区的环境,气候,适合种植什么东西?又适合养殖什么?”
此话一出顿时勾起了几个司农部的官员的兴趣。
好几个人特地站出来,跟容铮说起了西北的民风习俗,甚至是他们那里的地方历史,原来以前也算是燕国太、祖、驻军躲避的地方,算是太、祖、起家的地区之一了。
容铮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说完了。
一个姓刘的臣子忍不住站出来道:“不知太子殿下谈起这些对不放粮振灾有何益处?”
容铮瞥了他一眼,应对如流道:“西北百姓重情义,知恩报,但巧妇总有无米炊之忧,孤理解他们缺粮活不下去的处境。放粮之举也是利国利民之举,有大臣同意是为百姓着想,有大臣不同意也是为了百姓着想。”
她一语双关地打了个专场,让原本吵的不可开交的臣子纷纷都停下来听她说,只希望太子不是在和稀泥当什么和事佬,毕竟和事佬是最不容易当的。小心两边都翻船了。
就在大家等着太子继续说下去。
容铮也没有犹豫,她对着所有的王公大臣道:“太、祖、曾经赞誉过西北百姓的勇猛,也苦于西北环境的恶劣。西北百姓不愿搬迁爱乡心切,孤理解,大人们支持放粮同样是好事,但反对放粮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
此话一出,勾得很多大臣的好奇心,怎么不放粮倒成为了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了?
要是从前他们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太子,甚至指责太子大言不惭,但太子的话明显只说了一半,而且还有一半还在那慢吞吞地说。
让他们不得不耐心起来。而言官们都竖起耳朵,等着太子出错然后就一起使劲喷她。
然而,容铮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她徐徐道:“当年西北山势既保护了太、祖、不被前朝讨伐,同时也阻碍了太、祖、出行。”
“孤之所以不赞同此时放粮,是与大家商量一个如何劝西北山区的百姓迁出恶劣的环境?以此来杜绝每年常有的干旱和饥荒。”
看,太子果然是纸上谈兵,言官们立即要行动了。
容铮又道:“镇口城也许可以继续扩建,多扩十县,将山区可以耕地的地方保存,留作耕用。如果工程太麻烦也没有关系,这是治本的办法,总比放粮只救了燃眉之急要来的实在。”
她出口便是一个大工程。司农部觉得有理有据,可惜搬迁开发需要比放粮更多的钱财,怕是大人们肯定不会同意。
然后千秋拓便道:“太子殿下是不是还有话未说完?”
容铮道:“孤确实还有很多没说完,只不过见各位大人想给孤指点迷津,不如先让大臣们先说?”
于是,以葛秋代表的一方开始对容铮频繁发起提问。
什么说服民众接受搬迁,土地划分也是个问题,同时国库本就不充盈,要如何去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
每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是个大问题。
这让慕容祁听得都头大了,他都犯难了。
随即,他悄悄看了眼太子,见她神情若定似乎早就胸有成竹一样。
等葛秋他们问完了。
容铮统一作答道:“百姓自会选择,如今我们只需要将发展生存的机会留给他们,他们自己就会主动下山。”
接着,容铮将自己首先开通镇口城商道,由开城候暂时在那镇守,为民保驾护航,这样起码商道通行了,自然就能得到发展。
而且西北产的一些小玉米,甘蔗,苹果这些特产可以运往河间府。
这个时候河间府的地理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它就在北方各个区域的卡口,来自河间府的粮食会周转到各地去。那里是贸易区之一,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
这么个大工程确实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在,但若是调动当地商人的话,起码能解决一半的工程压力,也能省一大笔钱。
于是,容铮提出了一个计划,她道:“将镇口城建设成农贸重镇,负责西以上各个乡村的集市的整合,并且每个村子分配一个档口,作为村子卖掉农作物的交易区。”
“而大量农作物就需要人运输,到时候官府亲批路条,让其放行。一律将货物运到河间府,河间府再往孤的南镜输送。”
最后孤的南镜那句话,让不少大臣的眼睛莫名一闪。送到南镜意味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太子殿下在南镜搞了一个什么商市计划,让大燕不少商人趋之若鹜,进南镜做生意。
几乎一夜之间南镜连穷人都变成了房东,可以依靠租金过日子。就连当地的丐帮们也拼命干活就为了买块地租给外来商人,他们也是赚的盆满钵满的。
而到了南镜的农作物会怎么样,会通过南镜地理优势卖到各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去,尤其是水果蔗糖什么的,在那些小国都是稀罕物,跟金子一样的价值。
至于小国的土地上又盛产各种矿,如果这个时候和小国们建立了生意,那将是一笔十分可观的利润。
一旦太子的商市计划成功,那她一个人将富可敌国。
眼下如果不随波逐流跟着太子一起发财,那才是十足的傻子。
其实容铮还没有说的太详细,可旁边的赵思年却知道,太子心里很清楚调动商人就意味着调动了和商人利益相关的大人们。
大人们会借助太子这个集市计划,趁机发一笔财,这也是太子为何没有直接说的原因。
但赵思年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的简单,太子肯定还有后手,而她能摆在眼前的办法,对她来说几乎不算是办法,她真正的目的其实还在最后。
如此一想,赵思年开始对容铮变得越来越上心,甚至猜测太子下一步会做什么?
容铮也不负所望,她和大臣说道:“孤如今只有一个大概的计划,具体计划,还得请各位大人们帮忙制定每一个步骤,虽是一小摞地,但可作为农贸的试验地,供大人们各自发挥。”
大臣们有很多没有答应,但同样没有出口拒绝,尤其是五品的官员,他们很多都是跟商人打过交道的,商人很多难题都在运输和交通方面。
尤其是集市,大燕很多集市是没有整合过的,只要交钱就有个摊位能卖东西,根本不像太子说的那样将所有商品放在一起,运往一个大市场去卖。
很多普通的商人就靠当地居民消费赚钱的。
而现在太子亲自提供了一个有未来前景的地方拱商人做生意,只要这个政策一下,立马就有很多人挤着头下南镜。
到时候,南镜才真的是变成繁荣富庶的地区。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一场东风。
千秋拓特地拉着葛秋站出来,建议道:“不如就从运输开始,太子殿下可有什么人选?”
容铮道:“当地商人,可以通过官府复印盖章的雇工合同来招揽人力,而凡是参与修路的商人可记下名单,待商道开通,可让他们优先使用。”
“尤其是优先于官府。”
此话一出,在做当官的就有些不同意,商人唯利是图,怎么能将商道优先交给他们呢?官府也是可以雇佣的。
随即就有人将官府也可以代替商给予方便,容铮拒绝了,并且告诉有这个想法的人不要违例了士农商的地位。尤其是官不参商。
然后她再折中加了一个交通税,和管理商人税,而百姓帮工规定月钱超过二钱半才可收税。
容铮特地将这个可以承受风险的重担交给了商人。
一场朝会下来,散朝后,很多官员还留在御正殿讨论这个打造农贸重镇的农业经济计划,因为容铮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让他们去部署。
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如此一来,无论计划最后有没有成功,那些参与进来的官员总会对这个计划多上心几分。
如果参与成功了,那就更好了。以后大家都会绑在一条船上,管你什么保皇派还是太后派,你都是这个计划的推动人。
容铮走出御正殿那一刻,不少官员悄悄朝她作缉一下,然后他们才开始继续讨论。
而慕容祁则是直接去了明容宫,去见他母亲去了。
路途中,赵思年一直跟在慕容祁身后提醒道:“太子殿下此举必有来头,若是成了,怕是不少官员会受她影响。”
“她之举虽然是利国利民,但私欲心极强,我们不得不不妨。”
慕容祁有些无奈这位既是朋友,又是幕僚存在的人,他道:“皇兄只要是为国为民,我又何必防她,倒不如你给本王多想几条出彩的建议,好让本王在众大臣面前出一次风头。”
赵思年见王爷对他的话越来越听不进去了。
他唯有叹气道:“王爷若是不想防,便不防,但功劳你必须抓着。”
慕容祁点点头道:“该拿的功劳,本王不会让给别人。”
两人说着就到了明容宫。
而郑皇后之前还在为儿子祈雨会被推上风头浪尖而感到不安,后头太子就跟他上了祭台,有了太子一起祈雨,她的儿子非但没有被视为威胁,相反还获得了不少大臣的支持。
这让郑皇后松了口气,后头太子再监国,她却对儿子的心慈手软而感到担忧了。
太子毕竟是他的对手,只要那孩子有心争皇位,那他注定是太子的敌人。这让郑皇后又开始为别的事情为儿子操心了。
总之有操不完的心。
与此同时,容铮不在地方,一帮外戚大臣在讨论如何自己穿插一脚,毕竟太子可是有调动商人积极性的人。
但是他们又不能让太子伸手太长,于是,太子制定的农贸重镇计划,逐渐地被他们认为是他们要去做,要去争一杯羹的地方。
同样以葛秋为首的官员,他们认为沈家重利肯定不会放过农贸重镇的计划,如果他们反对,那以沈家为代表的外戚就会支持太子,打造那个农贸重镇,到时候成功了,他们这些陛下的亲信只能看着他们在那吃肉,他们连口汤都没得喝。
尤其是太子殿下都能将南镜拿出来支持农贸重镇的发展,肉眼可见,这就是一笔可以看见利润并且一定会成功的买卖。
他们岂能错过。
葛秋也不得不查看了西北的地图,也不得不承认,当年太、祖、行军挖的路,要是修修补补一下,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创收。
这是怎么看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举措!
那就是修路!说说520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如果他们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做官的, 那他们还不如直接告老还乡。尤其是太子殿下现在和慈明宫之间的关系不清不楚的情况,连她自己也没有明确的表态,如何让人能放心投靠她。
最影响他们的是陛下对太子的态度,是排斥, 是厌恶。他甚至有立嫡次子为尊的迹象。
更重要的是华贵妃是所有人都忌惮的存在。
有些臣子还记得现在的东宫一直是处于半封闭的状态, 太子对上门拜访的官员都是处于一个拒绝搭理的态度。所以很多人哪怕想冒着胆子加入太子的阵营, 都是投门无路。
而也有些臣子认为, 太子此举是为了保护自己,她是为了韬光养晦, 所以在容铮特地表现出来的低调,让很多人在投靠时既怕得罪陛下, 又厌恶沈家,所以大家对太子都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态度。
更别说太子的态度也十分模糊,她既没有拉拢大臣, 又没有投靠太后, 更没有投靠陛下。眼下正处于一种中立的状态。
眼下穆王殿下征求太子同意的次数越来越多,终于有臣子忍不下去了。
那臣子就是兵部尚书葛秋,他站出来道:“两位殿下,如今叛军已经束手就擒, 不知两位殿下打算让开城候何时回京?”
此话一出。千秋拓就瞪了他一眼, 果然老狐狸没有那么安分, 他这是在探查太子殿下的口风。
也是在猜测开城候留在镇口城有什么目的?
慕容祁知道开城候没有回来是因为接到了太子的私信,而太子也将此事告诉了他。
他便道:“为使百姓们乖乖归家,开城候需要点时间收尾, 再过几日,本王和太子殿下会一致允许开城候启程回京。”
慕容祁的回答,让葛秋瞬间明白了, 还是太子在背后做什么动作。
但太子到底有什么目的?
之后便是其他大臣呈上来的奏折,大家都通报哪些地区降雨了,哪些地区仍旧处于干旱,哪些地方又缺粮食。
慕容祁建议由国库开仓放一笔粮食救济哪些缺粮食的地方。
很快获得了大臣们一致的同意。
就在大家以为此举可以通过时,太子却这时开了尊口。
她道:“依孤看,不可轻易开国库放粮,也不必要开仓放粮。”
话音刚落,好几个大臣都对太子反对放粮感到不解。
其中就有人大胆道:“莫非太子殿下忌惮于底下人贪救济粮?”
“如此的话您放心,军队押粮保证能直接发给良民手里。”
“眼下刚平定叛军,更是需要粮食救济,太子殿下却反对着实令微臣们不解。”
而不赞成开仓放粮的大臣则是默默在心里支持太子这个决定,他们认为这个时候刚下过雨,如果在百姓们还能自救的情况下还发粮米,那就是在降低良民的自救能力。
他们也认为那些百姓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否则不能施于援救,不然惯着他们,然后他们有点事就学着叛军造反逼朝廷,那怎么能行!?
很多大臣已经怕了,自从陛下在位二十年来,大大小小的叛乱已经有八十多次了。虽说不比文帝在位期间的一六十五次,但文帝起码保障了百姓的安全,又有容王亲自出兵镇压,使得边境关内的百姓能够不被外邦鞑子骚扰。
可陛下时期就不同了,很多叛乱都没有得到根源上的解决,才使得无法斩草除根。
有时候起义的人是一条村,有时候十几个人,有时候一个镇子,就比如镇口城这次,也算是大叛军在作乱。
而以沈家带头的官员则是支持太子的决定。
这让原本觉得太子此举还算合理的大臣,因为沈家站在太子这边,他们脸色纷纷一变,就立即支持放粮。
反正就是要和沈家对着干就是了!
很快,底下的大臣们吵了起来。一边夸太子此举合情合理,一边反对太子对明寡情。
一瞬间,容铮变成他们撕扯的对象了。
慕容祁见他们故意吵的不可开交,他立即出口制止道:“先听听太子为何会有如此建议?你们先不要急着吵。”
大臣们还在持续吵闹当中,一点没有停下的意思。
容铮只是静静地看他们吵,等他们吵的差不多,觉得息怒了。她才开口道:“镇口城处于西北干旱重灾区,常年干旱无收,粮米失收严重,赋税也是经常缴不上的地区。”
“并且西北地区多山陵山丘,少平原,耕地自然减少,而西北的人口却也是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那里的百姓有很浓的家乡观念。宁死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众位大臣与其反对孤为何拒绝开启国库,不如我们先说说西北地区的环境,气候,适合种植什么东西?又适合养殖什么?”
此话一出顿时勾起了几个司农部的官员的兴趣。
好几个人特地站出来,跟容铮说起了西北的民风习俗,甚至是他们那里的地方历史,原来以前也算是燕国太、祖、驻军躲避的地方,算是太、祖、起家的地区之一了。
容铮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说完了。
一个姓刘的臣子忍不住站出来道:“不知太子殿下谈起这些对不放粮振灾有何益处?”
容铮瞥了他一眼,应对如流道:“西北百姓重情义,知恩报,但巧妇总有无米炊之忧,孤理解他们缺粮活不下去的处境。放粮之举也是利国利民之举,有大臣同意是为百姓着想,有大臣不同意也是为了百姓着想。”
她一语双关地打了个专场,让原本吵的不可开交的臣子纷纷都停下来听她说,只希望太子不是在和稀泥当什么和事佬,毕竟和事佬是最不容易当的。小心两边都翻船了。
就在大家等着太子继续说下去。
容铮也没有犹豫,她对着所有的王公大臣道:“太、祖、曾经赞誉过西北百姓的勇猛,也苦于西北环境的恶劣。西北百姓不愿搬迁爱乡心切,孤理解,大人们支持放粮同样是好事,但反对放粮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
此话一出,勾得很多大臣的好奇心,怎么不放粮倒成为了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了?
要是从前他们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太子,甚至指责太子大言不惭,但太子的话明显只说了一半,而且还有一半还在那慢吞吞地说。
让他们不得不耐心起来。而言官们都竖起耳朵,等着太子出错然后就一起使劲喷她。
然而,容铮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她徐徐道:“当年西北山势既保护了太、祖、不被前朝讨伐,同时也阻碍了太、祖、出行。”
“孤之所以不赞同此时放粮,是与大家商量一个如何劝西北山区的百姓迁出恶劣的环境?以此来杜绝每年常有的干旱和饥荒。”
看,太子果然是纸上谈兵,言官们立即要行动了。
容铮又道:“镇口城也许可以继续扩建,多扩十县,将山区可以耕地的地方保存,留作耕用。如果工程太麻烦也没有关系,这是治本的办法,总比放粮只救了燃眉之急要来的实在。”
她出口便是一个大工程。司农部觉得有理有据,可惜搬迁开发需要比放粮更多的钱财,怕是大人们肯定不会同意。
然后千秋拓便道:“太子殿下是不是还有话未说完?”
容铮道:“孤确实还有很多没说完,只不过见各位大人想给孤指点迷津,不如先让大臣们先说?”
于是,以葛秋代表的一方开始对容铮频繁发起提问。
什么说服民众接受搬迁,土地划分也是个问题,同时国库本就不充盈,要如何去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
每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是个大问题。
这让慕容祁听得都头大了,他都犯难了。
随即,他悄悄看了眼太子,见她神情若定似乎早就胸有成竹一样。
等葛秋他们问完了。
容铮统一作答道:“百姓自会选择,如今我们只需要将发展生存的机会留给他们,他们自己就会主动下山。”
接着,容铮将自己首先开通镇口城商道,由开城候暂时在那镇守,为民保驾护航,这样起码商道通行了,自然就能得到发展。
而且西北产的一些小玉米,甘蔗,苹果这些特产可以运往河间府。
这个时候河间府的地理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它就在北方各个区域的卡口,来自河间府的粮食会周转到各地去。那里是贸易区之一,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
这么个大工程确实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在,但若是调动当地商人的话,起码能解决一半的工程压力,也能省一大笔钱。
于是,容铮提出了一个计划,她道:“将镇口城建设成农贸重镇,负责西以上各个乡村的集市的整合,并且每个村子分配一个档口,作为村子卖掉农作物的交易区。”
“而大量农作物就需要人运输,到时候官府亲批路条,让其放行。一律将货物运到河间府,河间府再往孤的南镜输送。”
最后孤的南镜那句话,让不少大臣的眼睛莫名一闪。送到南镜意味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太子殿下在南镜搞了一个什么商市计划,让大燕不少商人趋之若鹜,进南镜做生意。
几乎一夜之间南镜连穷人都变成了房东,可以依靠租金过日子。就连当地的丐帮们也拼命干活就为了买块地租给外来商人,他们也是赚的盆满钵满的。
而到了南镜的农作物会怎么样,会通过南镜地理优势卖到各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去,尤其是水果蔗糖什么的,在那些小国都是稀罕物,跟金子一样的价值。
至于小国的土地上又盛产各种矿,如果这个时候和小国们建立了生意,那将是一笔十分可观的利润。
一旦太子的商市计划成功,那她一个人将富可敌国。
眼下如果不随波逐流跟着太子一起发财,那才是十足的傻子。
其实容铮还没有说的太详细,可旁边的赵思年却知道,太子心里很清楚调动商人就意味着调动了和商人利益相关的大人们。
大人们会借助太子这个集市计划,趁机发一笔财,这也是太子为何没有直接说的原因。
但赵思年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的简单,太子肯定还有后手,而她能摆在眼前的办法,对她来说几乎不算是办法,她真正的目的其实还在最后。
如此一想,赵思年开始对容铮变得越来越上心,甚至猜测太子下一步会做什么?
容铮也不负所望,她和大臣说道:“孤如今只有一个大概的计划,具体计划,还得请各位大人们帮忙制定每一个步骤,虽是一小摞地,但可作为农贸的试验地,供大人们各自发挥。”
大臣们有很多没有答应,但同样没有出口拒绝,尤其是五品的官员,他们很多都是跟商人打过交道的,商人很多难题都在运输和交通方面。
尤其是集市,大燕很多集市是没有整合过的,只要交钱就有个摊位能卖东西,根本不像太子说的那样将所有商品放在一起,运往一个大市场去卖。
很多普通的商人就靠当地居民消费赚钱的。
而现在太子亲自提供了一个有未来前景的地方拱商人做生意,只要这个政策一下,立马就有很多人挤着头下南镜。
到时候,南镜才真的是变成繁荣富庶的地区。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一场东风。
千秋拓特地拉着葛秋站出来,建议道:“不如就从运输开始,太子殿下可有什么人选?”
容铮道:“当地商人,可以通过官府复印盖章的雇工合同来招揽人力,而凡是参与修路的商人可记下名单,待商道开通,可让他们优先使用。”
“尤其是优先于官府。”
此话一出,在做当官的就有些不同意,商人唯利是图,怎么能将商道优先交给他们呢?官府也是可以雇佣的。
随即就有人将官府也可以代替商给予方便,容铮拒绝了,并且告诉有这个想法的人不要违例了士农商的地位。尤其是官不参商。
然后她再折中加了一个交通税,和管理商人税,而百姓帮工规定月钱超过二钱半才可收税。
容铮特地将这个可以承受风险的重担交给了商人。
一场朝会下来,散朝后,很多官员还留在御正殿讨论这个打造农贸重镇的农业经济计划,因为容铮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让他们去部署。
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如此一来,无论计划最后有没有成功,那些参与进来的官员总会对这个计划多上心几分。
如果参与成功了,那就更好了。以后大家都会绑在一条船上,管你什么保皇派还是太后派,你都是这个计划的推动人。
容铮走出御正殿那一刻,不少官员悄悄朝她作缉一下,然后他们才开始继续讨论。
而慕容祁则是直接去了明容宫,去见他母亲去了。
路途中,赵思年一直跟在慕容祁身后提醒道:“太子殿下此举必有来头,若是成了,怕是不少官员会受她影响。”
“她之举虽然是利国利民,但私欲心极强,我们不得不不妨。”
慕容祁有些无奈这位既是朋友,又是幕僚存在的人,他道:“皇兄只要是为国为民,我又何必防她,倒不如你给本王多想几条出彩的建议,好让本王在众大臣面前出一次风头。”
赵思年见王爷对他的话越来越听不进去了。
他唯有叹气道:“王爷若是不想防,便不防,但功劳你必须抓着。”
慕容祁点点头道:“该拿的功劳,本王不会让给别人。”
两人说着就到了明容宫。
而郑皇后之前还在为儿子祈雨会被推上风头浪尖而感到不安,后头太子就跟他上了祭台,有了太子一起祈雨,她的儿子非但没有被视为威胁,相反还获得了不少大臣的支持。
这让郑皇后松了口气,后头太子再监国,她却对儿子的心慈手软而感到担忧了。
太子毕竟是他的对手,只要那孩子有心争皇位,那他注定是太子的敌人。这让郑皇后又开始为别的事情为儿子操心了。
总之有操不完的心。
与此同时,容铮不在地方,一帮外戚大臣在讨论如何自己穿插一脚,毕竟太子可是有调动商人积极性的人。
但是他们又不能让太子伸手太长,于是,太子制定的农贸重镇计划,逐渐地被他们认为是他们要去做,要去争一杯羹的地方。
同样以葛秋为首的官员,他们认为沈家重利肯定不会放过农贸重镇的计划,如果他们反对,那以沈家为代表的外戚就会支持太子,打造那个农贸重镇,到时候成功了,他们这些陛下的亲信只能看着他们在那吃肉,他们连口汤都没得喝。
尤其是太子殿下都能将南镜拿出来支持农贸重镇的发展,肉眼可见,这就是一笔可以看见利润并且一定会成功的买卖。
他们岂能错过。
葛秋也不得不查看了西北的地图,也不得不承认,当年太、祖、行军挖的路,要是修修补补一下,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创收。
这是怎么看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举措!
那就是修路!说说520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