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8章 大炸逼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阅读: 邪王嗜宠:神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妖孽修真弃少 我寄人间 从今天起当首富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重生之再铸青春 超级修真弃少 修复师 万古第一神 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 裂天空骑 武神主宰 神医萌宝 重生南非当警察 神道仙尊 妖夫在上
如果用武侠小说里的体系比喻,那么新阿拉伯帝国是修炼了歪门邪道的毒功,初期看似犀利,其实后劲儿不足,而大明吴王和昊天教圣姑这边则是苦练内功,循序渐进地进步,越到后期越是强力。
抛开上述比喻,这本质上仍是“少量非常规武器”和“大量常规武器”的较量。新阿拉伯帝国依靠从现代带过来的“化学阿里”的设备,可以制造部分化学武器和一些半吊子生物武器,看似拥有主动,但只要对手有防毒、防疫措施,这些非常规武器并不能真正地主宰战局,而在常规武器方面,新阿拉伯帝国的优势已经全面崩解,劣势正在极速扩大。而在炸药技术上,这种趋势最为明显。
毛雄辉这边比阿里木-奥萨马那边拥有更多的人力、财力,还有更重要的——研究者的精神。话说“核心集团”中确实有几个货受过“现代教育”,但并不系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在古代工匠的质量方面,魔改版大明拥有全面的优势。
从本质上说,古代的中国是个大型农耕文明,而欧洲那边是一系列畜牧业、商业成分稍大,但仍以农业为主的小型文明,而中东虽然早早地发展出了两河流域的灌溉农业,但随后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却是把丝绸之路的商业作为“国本”。这种文明本质上的区别导致了思维上的差异,毕竟当“造什么造,买就是了”的想法形成定势的时候,想要跃入工业社会的“龙门”可就真的困难了。
即便是以“火器犀利”著称的奥斯曼帝国,其“本土研发力量”依然十分可怜,乌尔班大炮那样的东西是收买的欧洲工匠制造的,而这种“花大钱雇佣外国人”的模式毕竟不能持久。旧时间线上,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攻势初期很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蟹不如一蟹”,到后来“欧洲梦魇”甚至沦为“西亚病夫”就是这种“严重缺乏本土研发力量”的悲催体现,而在新时间线上,这种惨烈的对比更为迅速地体现出来。
————分割线————
“轰!”
“轰轰轰轰!”
“轰轰轰轰轰轰轰!”
对于应天军工厂附近的百姓来说,这种“大炸逼的咆哮”简直是司空见惯,而由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军工厂工人的家属,各种“正在研发更牛逼的武器”的传闻也算是有鼻子有眼。而由于“不怕事儿大,就怕你不会吹”的市井文化影响,有关“新的大杀器”是什么的说法,也呈现百花齐放、激烈竞争的态势。
“听说这新的大杀器,牛逼的很呢,一千斤的超级大炸弹,轰的一下,方圆千步之内,再无一个活人!”
“胡扯八道!什么一千斤大炸弹,方圆千步?明明是两千斤超超级大炸弹,方圆两千步!”
“这你就不懂了吧,是三千斤,方圆三千步!”
“四千斤!方圆四千步!”
“五千斤……五千步……”
本着“大就是牛逼”、“数据膨胀”、“武力碾压”的思路,这想象中的“大炸逼”正向着地图炮接近,不过在他们吹成原子弹之前,就有人及时打断了这个趋势。
“吹牛都不会,就知道胡扯!两千斤的炸弹相当于两个一千斤的炸弹绑在一起,可方圆两千步可是方圆一千步的四倍大,你告诉我,两倍的火药怎么炸四倍的面积的?”
应该说毛雄辉、洛英推广数学教育还是很有用途的,你看“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两倍,面积则扩大到原来的四倍”这种数学问题,理解的还真不少,于是乎又一场争论拉开了战端——一方说吴王的火药就是质量好,两倍的装药能炸四倍的面积完全可能,另一方则说世界上一切都要遵守“昊天之道”,两倍的火药炸四倍的面积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不合天道”!
正当双方为这个数学问题对喷的时候,第三方出现,说什么“可以大炸弹里装小炸弹,大炸弹先爆,小炸弹后爆,这样不就可以炸更大的一片地儿了么”这句话先是造成了冷场,然后遭到了之前争论双方的合力倾轧——
“胡扯八道!你当炸弹是你家老母猪,还会下崽子啊!”
“呵呵呵,啥都不知道,就会扯几把蛋!”
“我……”提出大炸弹装小炸弹的人一脸郁闷,心说这明明是符合道理的啊。而平心而论,他的想法确实是这一帮子人中最符合……或者说是接近真相的。
————分割线————
“集束炸弹是是将小型炸弹集合成一般的空用炸弹的形态,每个小型炸弹称为子炸弹,因此又称子母炸弹。具体是指在与一般炸弹同样大小的弹体中,装入由数个到数百个的子炸弹,子炸弹每颗约网球般大小的球体。由飞行器空投之后,在空中分解,借由散布子炸弹到广范的地面造成区域性杀伤。利用其数量的特性增加涵盖面积和杀伤范围,可用于攻击集群坦克,装甲战斗车辆、部队集结地等集群目标,或机场跑道等大面积目标,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
“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于苏芬战争和苏联-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于越战当中都曾大量使用过集束炸弹。据有关国际机构估计,自一九六五年以来,共有四亿多枚集束炸弹被使用在不同国家,造成数以万计的平民伤亡。二零零八年五月三十日,全球共一百零七国的代表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达成《集束弹药公约》,同年十二月在奥斯陆正式开放予各国签署。根据这一公约,从该文件生效起,各国武装力量须在八年内全部销毁集束炸弹,构成例外的是可以电子方式自动销毁或失去战斗力的种类。但美国、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和巴西等集束炸弹主要制造国未同意签署。”
这是毛雄辉在手机挂掉前看到的资料的开头部分,至于后面,自然是集束炸弹的原理、结构、型号等内容。虽然由于技术时代的限制,在十七世纪(哪怕是魔改版的)复刻二十世纪的武器都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如果从原理层面考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世界上不乏原理类似,但规模、杀伤力的差距不可道里计的存在。譬如说远古时代的
原始人,投出一根标枪,穿透了一头野兽的皮,并将其杀死,这个原理和后世战争中一枚穿甲弹打穿主战坦克的厚重装甲,将其摧毁的原理是高度类似的。
“一个比目标外层更硬的尖锐投射物,在命中目标且动能足够的前提下,可以穿透目标的外层,破坏目标的内部结构。”这个原理确实涵盖从远古标枪打猎,到后世穿甲弹击毁坦克等一系列类似的攻击。而集束炸弹的原理可以描述为——“较大的爆炸物里包含较小的爆炸物,大爆炸物解体的时候,小爆炸物散布到一个较大的范围,然后再爆炸,从而覆盖更大的面积”。
从理论上说,并不需要三硝基甲苯、苦味酸、硝化纤维这样的“猛药”才能实现集束炸弹的效果,而这种理论甚至还有一个实际例子来证明——没错,就是后世节日里常见的大礼花,飞行一段时间后会炸开,然后四散的“星子”会再炸一次。
于是乎大礼花成了集束炸弹的模仿对象,不过由于这两者的能量差别怕是有数千倍,简单的扩大并不可行。而明代一些脑洞很大的奇门火器倒是提供了不少可行的结构,在提供充足资源的前提下,中国人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确实是世界顶级。
然后的工作就是试验、试验、再试验。“昊天之道”是公平的,合理的结构导致成功的结果,不合理的结构导致失败的惨剧。而武器试验的过程就是沙里淘金,让合理的结构从一大堆不合理的结构中凸显出来。
数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耕耘,终于收获了硕果。集束炸弹的结构最早应用于火箭弹上,两次爆炸后覆盖的面积比之前单次爆炸至少扩大了三倍,而这种覆盖面积的增大又带来了另一种提升……没错,火箭弹的射程又可以增加了。
十二里到十五里,这是目前光复军火箭弹射程的极限,而到了这个射程上,偏差几十步甚至数百步都是很正常的事儿,而解决的办法是——只要两次爆炸产生碎片的最终覆盖面积也在几十步,甚至上百步的级别,那么精度差一点又有何妨?
新的设计,带来新的武器,至于光复军在“大炸逼”的路上越走越远一事,毛雄辉表示喜闻乐见。
抛开上述比喻,这本质上仍是“少量非常规武器”和“大量常规武器”的较量。新阿拉伯帝国依靠从现代带过来的“化学阿里”的设备,可以制造部分化学武器和一些半吊子生物武器,看似拥有主动,但只要对手有防毒、防疫措施,这些非常规武器并不能真正地主宰战局,而在常规武器方面,新阿拉伯帝国的优势已经全面崩解,劣势正在极速扩大。而在炸药技术上,这种趋势最为明显。
毛雄辉这边比阿里木-奥萨马那边拥有更多的人力、财力,还有更重要的——研究者的精神。话说“核心集团”中确实有几个货受过“现代教育”,但并不系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在古代工匠的质量方面,魔改版大明拥有全面的优势。
从本质上说,古代的中国是个大型农耕文明,而欧洲那边是一系列畜牧业、商业成分稍大,但仍以农业为主的小型文明,而中东虽然早早地发展出了两河流域的灌溉农业,但随后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却是把丝绸之路的商业作为“国本”。这种文明本质上的区别导致了思维上的差异,毕竟当“造什么造,买就是了”的想法形成定势的时候,想要跃入工业社会的“龙门”可就真的困难了。
即便是以“火器犀利”著称的奥斯曼帝国,其“本土研发力量”依然十分可怜,乌尔班大炮那样的东西是收买的欧洲工匠制造的,而这种“花大钱雇佣外国人”的模式毕竟不能持久。旧时间线上,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攻势初期很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蟹不如一蟹”,到后来“欧洲梦魇”甚至沦为“西亚病夫”就是这种“严重缺乏本土研发力量”的悲催体现,而在新时间线上,这种惨烈的对比更为迅速地体现出来。
————分割线————
“轰!”
“轰轰轰轰!”
“轰轰轰轰轰轰轰!”
对于应天军工厂附近的百姓来说,这种“大炸逼的咆哮”简直是司空见惯,而由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军工厂工人的家属,各种“正在研发更牛逼的武器”的传闻也算是有鼻子有眼。而由于“不怕事儿大,就怕你不会吹”的市井文化影响,有关“新的大杀器”是什么的说法,也呈现百花齐放、激烈竞争的态势。
“听说这新的大杀器,牛逼的很呢,一千斤的超级大炸弹,轰的一下,方圆千步之内,再无一个活人!”
“胡扯八道!什么一千斤大炸弹,方圆千步?明明是两千斤超超级大炸弹,方圆两千步!”
“这你就不懂了吧,是三千斤,方圆三千步!”
“四千斤!方圆四千步!”
“五千斤……五千步……”
本着“大就是牛逼”、“数据膨胀”、“武力碾压”的思路,这想象中的“大炸逼”正向着地图炮接近,不过在他们吹成原子弹之前,就有人及时打断了这个趋势。
“吹牛都不会,就知道胡扯!两千斤的炸弹相当于两个一千斤的炸弹绑在一起,可方圆两千步可是方圆一千步的四倍大,你告诉我,两倍的火药怎么炸四倍的面积的?”
应该说毛雄辉、洛英推广数学教育还是很有用途的,你看“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两倍,面积则扩大到原来的四倍”这种数学问题,理解的还真不少,于是乎又一场争论拉开了战端——一方说吴王的火药就是质量好,两倍的装药能炸四倍的面积完全可能,另一方则说世界上一切都要遵守“昊天之道”,两倍的火药炸四倍的面积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不合天道”!
正当双方为这个数学问题对喷的时候,第三方出现,说什么“可以大炸弹里装小炸弹,大炸弹先爆,小炸弹后爆,这样不就可以炸更大的一片地儿了么”这句话先是造成了冷场,然后遭到了之前争论双方的合力倾轧——
“胡扯八道!你当炸弹是你家老母猪,还会下崽子啊!”
“呵呵呵,啥都不知道,就会扯几把蛋!”
“我……”提出大炸弹装小炸弹的人一脸郁闷,心说这明明是符合道理的啊。而平心而论,他的想法确实是这一帮子人中最符合……或者说是接近真相的。
————分割线————
“集束炸弹是是将小型炸弹集合成一般的空用炸弹的形态,每个小型炸弹称为子炸弹,因此又称子母炸弹。具体是指在与一般炸弹同样大小的弹体中,装入由数个到数百个的子炸弹,子炸弹每颗约网球般大小的球体。由飞行器空投之后,在空中分解,借由散布子炸弹到广范的地面造成区域性杀伤。利用其数量的特性增加涵盖面积和杀伤范围,可用于攻击集群坦克,装甲战斗车辆、部队集结地等集群目标,或机场跑道等大面积目标,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
“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于苏芬战争和苏联-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于越战当中都曾大量使用过集束炸弹。据有关国际机构估计,自一九六五年以来,共有四亿多枚集束炸弹被使用在不同国家,造成数以万计的平民伤亡。二零零八年五月三十日,全球共一百零七国的代表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达成《集束弹药公约》,同年十二月在奥斯陆正式开放予各国签署。根据这一公约,从该文件生效起,各国武装力量须在八年内全部销毁集束炸弹,构成例外的是可以电子方式自动销毁或失去战斗力的种类。但美国、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和巴西等集束炸弹主要制造国未同意签署。”
这是毛雄辉在手机挂掉前看到的资料的开头部分,至于后面,自然是集束炸弹的原理、结构、型号等内容。虽然由于技术时代的限制,在十七世纪(哪怕是魔改版的)复刻二十世纪的武器都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如果从原理层面考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世界上不乏原理类似,但规模、杀伤力的差距不可道里计的存在。譬如说远古时代的
原始人,投出一根标枪,穿透了一头野兽的皮,并将其杀死,这个原理和后世战争中一枚穿甲弹打穿主战坦克的厚重装甲,将其摧毁的原理是高度类似的。
“一个比目标外层更硬的尖锐投射物,在命中目标且动能足够的前提下,可以穿透目标的外层,破坏目标的内部结构。”这个原理确实涵盖从远古标枪打猎,到后世穿甲弹击毁坦克等一系列类似的攻击。而集束炸弹的原理可以描述为——“较大的爆炸物里包含较小的爆炸物,大爆炸物解体的时候,小爆炸物散布到一个较大的范围,然后再爆炸,从而覆盖更大的面积”。
从理论上说,并不需要三硝基甲苯、苦味酸、硝化纤维这样的“猛药”才能实现集束炸弹的效果,而这种理论甚至还有一个实际例子来证明——没错,就是后世节日里常见的大礼花,飞行一段时间后会炸开,然后四散的“星子”会再炸一次。
于是乎大礼花成了集束炸弹的模仿对象,不过由于这两者的能量差别怕是有数千倍,简单的扩大并不可行。而明代一些脑洞很大的奇门火器倒是提供了不少可行的结构,在提供充足资源的前提下,中国人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确实是世界顶级。
然后的工作就是试验、试验、再试验。“昊天之道”是公平的,合理的结构导致成功的结果,不合理的结构导致失败的惨剧。而武器试验的过程就是沙里淘金,让合理的结构从一大堆不合理的结构中凸显出来。
数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耕耘,终于收获了硕果。集束炸弹的结构最早应用于火箭弹上,两次爆炸后覆盖的面积比之前单次爆炸至少扩大了三倍,而这种覆盖面积的增大又带来了另一种提升……没错,火箭弹的射程又可以增加了。
十二里到十五里,这是目前光复军火箭弹射程的极限,而到了这个射程上,偏差几十步甚至数百步都是很正常的事儿,而解决的办法是——只要两次爆炸产生碎片的最终覆盖面积也在几十步,甚至上百步的级别,那么精度差一点又有何妨?
新的设计,带来新的武器,至于光复军在“大炸逼”的路上越走越远一事,毛雄辉表示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