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世上真有长生不老?
推荐阅读: 邪王嗜宠:神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 妖孽修真弃少 我寄人间 从今天起当首富 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重生之再铸青春 超级修真弃少 修复师 万古第一神 我在坟场画皮十五年 裂天空骑 武神主宰 神医萌宝 重生南非当警察 神道仙尊 妖夫在上
话说万历和国师回到1629年,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万历自从看了历史演化后,非常地担忧,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区域链必须要电脑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但是要全体都会用电脑又需要很长时间,这可如何是好。
难道真要修炼长生不老术?真的能够长生不老?然后一直统治天下,这样就不用担心世界分崩离兮,只要自己在一天,世界就永远享受和平一天,不错,这可能是目前最好选择。
求人不如求已,与其交给后世不靠谱之人,不如让自己一力承担,反正是自己打下的天下,自己来坐这个江山,合情合理,为什么要假手于人,为什么要这么愚蠢地想交给别人。
万历想到这里,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当仁不让,自己打下的江山自己坐,如果能够长生不老,自己可以让大明统治世界一辈子,可以永远让华夏民族世代永传,永远成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这有什么不好吗,没有。
想到这里,立刻召见国师,万历问道:“国师,我想不用修炼什么修真这些东西,也应该可以长生不老,你们那个星球不也是如此吗?”
“是的,我们没有修真和修仙,我们是靠科技永生。”国师回答道。“嗯,有些什么办法,说来听听,我要的是能够现在实现的。”万历点点头说道。
“一是用人工智能的机器身体替换,这个一般是大脑损坏的生物,利用dna复原技术,可以捡起以前的记忆,不过严格来说这个应该是复制人技术了;另外就是换脑术,将旧的身体抛弃,将大脑放进新的人工生物体内复活;三是最复杂也是最好的方式,用万能机器身体装上以前的大脑,这就是我的身体这种类型,当然装进的大脑会被完全吸收,变成一部分,这种身体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形态并且有许多无敌的形态!”
万历问复杂在哪里,国师说其实是制作复杂,但是用我的分身就很简单,瞬间可成,不过要取出你的大脑,所以先会让你失去知觉,相当于一台迅速的手术,万历同意了,并且非常急不可待,心说有这么简单又好的事情,我开始真是傻了,还去练功,这多简单。
仅仅过了几分钟,国师就把手术完成了,也就是三步,一是变个分身出来,二是把万历打晕,三是取出万历的脑子装进分身。
等万历一醒来,就发现身体完全不一样了,是可以用意念来控制的,万历试了下瞬间移动,一下子就到了科学院,回来的时候顺便还把徐光启的眼镜给摘了回来。
然后又试了一些其他功能,果然是和国师一样的本事和技能,真是奇妙的身体啊,早知道这么方便,可惜了,没有享受到战争的乐趣,世界就大同了。
万历高兴坏了,原来还有这种方法,以前对国师还有少许的妒忌,现在看来是愚蠢限制了想象,这样万历就成了超人了,天下除了国师便无人可敌了。
然后,万历在出席朝会的时候,故意卖弄玄虚说自己已经修得长生不老之术了,并且这个身体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任意切换成人类的身体或者机器身体,可以享受人类一切功能还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难怪国师老是色迷迷地盯着我,原来她有这个功能呀,万历心里面龌蹉地想着。
隆庆皇帝
朱载垕(1537年-1572年),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少年因其母缘故而不得父皇宠爱,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即位后倚靠高拱c陈以勤c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但因为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荒于政事。朱载垕在位6年,因病去世,终年36岁。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葬于十三陵昭陵。明穆宗宽仁大度,勤俭爱民,留心边陲之事,处理都恰到好处,可以称之为明主。
生平经历/隆庆皇帝编辑
少年裕王
朱载垕图册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嘉靖帝册立次子朱载壡为太子c三子朱载垕为裕王c四子朱载圳为景王。嘉靖二十八年(1549)三月,太子朱载壡薨,裕王朱载垕以次序当为太子。由于嘉靖帝次子朱载壡立为太子后享年不永,所以迟迟未予册立。时景王朱载圳年少,服色与裕王朱载垕无别,引起朝野议论。
嘉靖四十(1561)年二月,嘉靖帝命景王朱载圳出居封国,以杜绝其觊觎之心和朝野的议论。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藩裕王,在裕王邸生活了13年,这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c朝纲颓废c官吏腐败c“南倭北虏”之患c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更加关心朝局。
成为储君
本来他可安心当王爷,但命运总是变幻莫测的,他的两位长兄先后早死,使他成为储君,最终即位为皇帝。作为一个王爷,他能够比普通老百姓与皇宫中的人更多的了解民间疾苦,更多的针砭时弊,对严嵩乱政,外忧内患有更清楚的认识,对他登基后的作为有很大影响。
施行新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嘉靖帝驾崩,裕王朱载垕即位,改元隆庆。隆庆即位后立即纠正其父的弊政,之前以言获罪的诸臣全部召用,已死之臣抚恤并录用其后,方士全部付有司论罪,以前的道教仪式全部停止,免除次年一半田赋及嘉靖四十三年以前的所有欠赋;又停止嘉靖为博孝名强行施行的明睿宗(即明世宗本生父兴献王)明堂配享之礼(即秋季祭天,要以在位皇帝之父合祭,为此导致明太宗庙号被改为明成祖)。
隆庆帝重用徐阶c李春芳c高拱等内阁辅臣,致力于解决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c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议和,是为隆庆议和,并有俺答封贡。
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新政是隆庆帝统治时期所出现的承平时期。隆庆帝力行节俭,信用内阁辅臣,并不加以掣肘,但也不能制止内阁辅臣之间的倾轧,这也与其本人仁厚而平庸的性格有关。
死于女色
隆庆帝由于纵欲过度,加上长期服食春药,身体每况日下,难以支撑。隆庆六年(1572年)闰三月,宫中传出了隆庆帝病危的消息。在休养了两个月之后,他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
有记载说:隆庆六年(1572年)闰三月,朱载垕因为与妃子玩大发了,竟然休养了两个月。但刚往金銮殿上一坐,就头晕眼花手打颤,不得以便又接着卧床了。
朱载垕知道命不久矣,便把张居正等三位大臣找来,立了遗嘱:“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从此一病不起直到逝世。终年三十六岁,后被谥为庄皇帝,庙号穆宗,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为政举措/隆庆皇帝编辑
政治
革弊施新
隆庆帝即位后倚靠高拱c陈以勤c张居正等大臣,一改嘉靖帝时期的做法,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使朝政为之一振。革弊,即平反冤狱,宣布“自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后,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以前,谏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罢除一切斋醮,撤西苑内大高玄殿c国明等阁c玉熙等宫及诸亭台斋醮所立匾额,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c采买。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廉政官员给予奖赏和提拔,贪官给予罢免官职,“赃多迹著者部院列其罪状,奏闻处治”。蠲免救济,减少百姓灾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清田,清查诡寄c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亲贤远佞
隆庆帝一上台,就将世宗信任与宠爱的方士王今c刘文斌等等一并逮捕,下狱论死。他对方士乱国,浪费钱财的恶迹早就恨之入骨,所以一上台就毫不手软的处死了这些大贼。同时欣赏那些在嘉靖一朝因为敢于冒犯皇帝,劝谏的那些忠臣,例如海瑞,隆庆帝不但没有追究海瑞不尊敬其父的大不敬之罪,反而释放了他,还官复原职,不久又提升大理寺丞。
党争开始
大明朝党争,尤其是内阁的争斗就是开始于隆庆一朝。隆庆帝即位之初,大学士徐阶掌管内阁,但徐阶不具备一个高级领导应具备的某种能力,不能压制住其他内阁成员,所以致使内阁中有一些人对他不满,以郭朴c高拱为代表。靠徐阶提携的高拱,最后挤走了徐阶。这时,内阁中来了一个在明朝历史中很有名的人——张居正。高拱是个恃才傲物的人,与张居正不对盘,内阁开始不和谐,党争正式开始。
经济
参见:隆庆开关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打开对外贸易,变私下贩卖为公开贩卖”。不久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督饷馆对私人海外贸易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此外,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同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虽然仍有着诸多管理和限制,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至此毕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就被视为合法经营。政策和制度上的这种局部的和有限度的调整,隆庆开关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开始有条件地公开进行和较为正常地发展,并迅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学者王裕巽经过分析认为,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隆庆帝用人不疑,放手让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国运中兴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使明王朝向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军事
东南海防
嘉靖年间是倭寇问题最严重的时候,一度开放的沿海海禁,在这个时候又不得不重新开始严厉起来,但是经过戚继光,谭纶,俞大猷,唐荆川等人训练新军,英勇战斗,在隆庆帝即位的时候,沿海的倭寇基本已经肃清,整个东南地区又进入了安宁的和平时代,隆庆帝即位后,大开关禁,采取恤商与开关政策,减轻商人的负担,打破了明朝历史上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使明朝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也使倭寇活动逐渐趋于消亡。[1]
边疆军事的胜利
隆庆帝当王爷的时候,非常关注国家的边疆,一上台,就任用了当时有名的将领戍边。启用抗倭名将戚继光为都督同知,总管京城门户防卫与东北边防,戚继光的车马阵就是在这时发明的。任用曹帮辅为兵部侍郎,与大将军王陵都督宣府c大同,总管西北边防。总督王崇古c谭纶主管剿匪事情,天下大定。在隆庆五年三月初八,皇帝亲自下令执行和鞑靼的通贡互市协议,允许册封俺答为王。
明朝与蒙古两百年来的互相征战,终于在隆庆帝的治下告一段落,从此以后,草原上的硝烟少了很多,两个民族之间几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征伐事件。
民族
嘉靖四十五年(1566),土鲁番来朝进贡。
隆庆元年(1567)三月三十日,土蛮侵犯辽阳,指挥王承德战死。
九月四日,俺答侵犯大同,下诏严格战事守备。十二日,俺答攻陷石州,杀石州知州王亮采,夺取交城c文水。二十一日,土蛮侵犯蓟镇,掳掠昌黎c卢龙,直到滦河。命令宣府c大同总督侍郎王之诰回驻怀来,巡抚都御史曹亨驻兵通州。二十四日,总兵官李世忠救援永平,与俺答激战于抚宁,京师戒严。
宁夏总兵官雷龙出塞拦击河套诸部,大败河套各部。
当年,广东盗贼大起,琉球入朝进贡。
八月十四日,允许河套诸部互市买卖。九月二十四日,修成三镇贡市。
隆庆四年(1570)四月,陕西盗贼侵犯四川。
外交
隆庆和议
隆庆帝很关心北部边境防务,注意加强军队的训练,巩固边防。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鞑靼部落首领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为家庭纠纷愤而投奔明朝,俺答举全鞑靼之兵到明朝边界要人,时任宣府大同总督王崇古坚守不出,双方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斗。
随后在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与安排下,明朝派出使者与俺答谈判,并最终用把汉那吉交换了背叛明朝投奔鞑靼十余年的汉奸赵全,事件和平解决。
在此事件中,明朝与鞑靼双方通过沟通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俺答亦藉此机会再次提出封贡互市。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c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他为顺义王。隆庆五年(1571年),边境市场正式开放,各地客商陆续赶到这里,开展贸易活动。同时开展互市贸易,互通有无,缓解与北方蒙古族的矛盾,使北方汉c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爆发蒙古族大规模入侵的事件。
另外又升任李成梁为辽东总兵,大修战备,积极防御东北边患。为巩固明朝的边防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防卫效果。
轶事典故/隆庆皇帝编辑
皇储魔咒
嘉靖十三年八月,皇长子朱载基刚刚出生两个月就病死,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嘉靖从陶仲文把那里得知了“二龙不相见”的言论。两年之后,嘉靖再次有了朱载壑c朱载垕c朱载圳时,他决定少见这几个孩子,而且也不封太子。
到了该入学的年纪,由于嘉靖的母亲出面,嘉靖允许儿子出阁讲学,皇子出阁不同于凡人进学堂,有一套十分讲究且程序繁杂的礼节仪式,而且作为父亲的嘉靖必须出场。然而就在仪式刚刚结束后,朱载壑即病倒,没多久就死了。嘉靖事痛定思痛,从此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对剩下的两个儿子裕王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长期漠不关心。
就这样,作为皇储的朱载垕尴尬无奈地生活在那条咒语的阴影下,直到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他还是个亲王。这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朱载垕登基称帝,彻底为“二龙不相见”这条魔咒画上了句号。
真命天子
嘉靖十八年,他与他的哥哥庄敬太子同日受封,太监们却误将太子的册宝送到他的宫中,人以为异。后来,庄敬太子得病就死了,太子的位置居然轮到他了。他的弟弟景王想要与他争夺皇位,却在老皇帝世宗就快去世的前一年死了。
隆庆祥
隆庆祥企业掌门人祖上即为制衣世家,精湛工艺代代传世。明朝嘉靖年间,袁氏先祖就以精湛的裁缝手艺名噪京华。依明朝旧例,官服由朝廷规定服饰制度及款式,而由官员自行找裁缝定制。袁氏先祖乃因官服裁作技艺精湛,被官眷口口相传,闻名京城上下。
隆庆帝亲和仁爱,推崇节俭,喜欢穿着宽松常服。而袁氏制衣工艺精湛c裁作舒适,因此,更多地被尚衣监所青睐。隆庆帝欣悦之余亲书“袁氏裁作”四字以示嘉奖。其间,皇宫尚衣监亦曾邀请其入西直房秉事。袁氏先祖谦然婉拒,离京游历,遍学江宁c苏杭等府督专供皇家的织造及裁作工艺。自此,袁氏先祖兼收并蓄,将皇家裁作和织造工艺与民间技术相结合,成为裁制技术的集大成者。[2]
爱吃果馅饼
隆庆帝想吃果馅饼。御膳房便开始忙碌起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内监报账,吃果馅饼花销五十金。隆庆帝即位前,久居民间,故知道民情,便惊呼道:“有五钱银子,足以在东华门那里买一大盒子了。[3]
亲属成员/隆庆皇帝编辑
家世
父亲:明世宗嘉靖帝。
母亲:杜康妃。
后妃
皇后
孝懿庄皇后李氏,裕王妃,结发妻。
生宪怀太子朱翊釴。妃早逝,穆宗即位后追封皇后。谥曰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合葬昭陵,祔太庙。
孝安皇后陈氏,裕王继妃,皇后,无子。明神宗即位后尊为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谥曰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祀奉先殿别室。
孝定太后李氏,贵妃,神宗生母,尊为慈圣皇太后,居慈宁宫。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别祀崇先殿。
妃嫔
秦淑妃,隆庆三年选美入宫,隆庆四年二月册封淑妃。次年生皇幼女栖霞公主朱尧姜。再次年隆庆皇帝崩,公主也在一岁多时夭折。史料参见《明穆宗实录》c《栖霞公主墓志》
刘庄妃:隆庆四年二月册为庄妃,死后谥号恭惠
魏英妃c李德妃c董端妃c马惠妃:这4位在隆庆四年二月甲子,与秦淑妃c刘庄妃同日册封为妃。史料见《明穆宗实录》
王荣妃:隆庆六年二月册封为荣妃。逝后谥号庄僖
赵和妃:隆庆六年二月册封为荣妃。逝后谥号恭静
杨安妃c赵和妃c韩容妃:这3位在隆庆五年三月庚午,同日册封为妃。史料见《明穆宗实录》
庄敬妃c李恭妃c于懿妃c叶奇妃:这4位在隆庆六年二月丙子,同日册封为妃。史料见《明穆宗实录》
江贤妃:逝后谥号静和
吴恭妃:逝后谥号昭荣
齐敬妃:逝后谥号昭静
许英妃:逝后谥号昭顺
钱安妃:逝后谥号荣悼
兄弟
哀冲太子朱载基
庄敬太子朱载壑
景恭王朱载圳
颍殇王朱载啇
戚怀王朱载垓
蓟哀王朱载
均思王朱载壁
子女
儿子
宪怀太子朱翊釴:母裕王妃李氏,五岁殇,赠裕世子。明穆宗隆庆元(1567)年,追封谥“宪怀太子”。
靖悼王朱翊铃:未满周岁殇,赠蓝田王。明穆宗隆庆元(1567)年,追封谥“靖悼王”。
明神宗朱翊钧:母李贵妃,明穆宗隆庆二(1568)年册为太子。
潞简王朱翊镠:母李贵妃,明穆宗隆庆六(1568)年封“潞王”,明神宗万历四十二(1614)年薨,谥“简”。
女儿
蓬莱公主,早薨,明穆宗隆庆元(1567)年追封“蓬莱公主”
太和公主,早薨,明穆宗隆庆元(1567)年追封。
寿阳公主朱尧娥,明神宗万历九(1581)年,下嫁侯拱辰。
永宁公主朱尧媖,下嫁梁邦瑞,明神宗万历三十五(1607)年薨。
瑞安公主朱尧媛,孝定太后李氏女,万历十三年下嫁万炜。
延庆公主朱尧姬,万历十五年下嫁王昺。
栖霞公主朱尧姜,母淑妃秦氏。隆庆五年七月生。隆庆六年九月薨。
陵寝墓地/隆庆皇帝编辑
昭陵图册
朱载垕死后埋在昭陵。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c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c明楼c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无字碑石龟负碑,竖立于祾恩门前的碑亭内,空白无字,可能因皇帝功过难评之故。游人至此喜摸石龟,民谚道:摸摸乌,一生不发愁;摸摸乌龟腚,永远不生病。[4]
史书记载/隆庆皇帝编辑
《明史穆宗本纪》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
影视形象/隆庆皇帝编辑
万历首辅张居正隆庆皇帝剧照图册
1986年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海瑞传奇》刘崇德饰演明穆宗。
1999年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海瑞斗严嵩》。
2006年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郭广平饰演明穆宗。
2009年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马文龙饰演明穆宗。
2010年熊召政执导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巫刚饰演朱载垕。
历史评价/隆庆皇帝编辑
总评
隆庆帝的一生,除了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相比较而言,穆宗的性格确实是正德以后历代皇帝中最谦和的。在他之前,是终日沉迷于道教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后,是一个在偏激c厌世及对官僚政治的轻蔑中度过的万历皇帝。所以,只有明静c宽仁的隆庆帝,才让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隆庆一朝,只有六年。但是,其间人才辈出,徐阶c张居正c高拱,都是人中豪杰。在他们的主持下,隆庆一朝倒真是一个太平盛世。《明史》对穆宗的评价也不错,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每年光吃的一项省下来就达到几万两银子。不过,穆宗是一个“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其中,徐阶与高拱的斗争从隆庆元年(1567)就已经开始。
史书评价
《明史》:“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5]
《明穆宗实录》:“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洪熙皇帝
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发展生产c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c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其陵墓称献陵,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
简介/洪熙皇帝编辑
明仁宗图册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死于洪熙元年(1425年),生母是成祖仁孝文皇后。
朱高炽自幼端重沉静,喜好学问。洪武二十八年(1395),册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永乐二年(1404)二月,召至京城,立为皇太子。成祖北征时,他监国行政。虽被人谗奏,而终以诚敬得全。永乐二十二年(1424)即皇位。以次年为洪熙元年。册妃张氏为皇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即位初,罢西洋宝船,赴西部市马及云南采办,又重设三公c三孤官,以公c侯c伯c尚书兼之。派御史巡察边卫,又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在位期间,减轻刑法,对开封c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c行政,均得后人称善。有于阗c琉球c占城c哈密c瓦刺等进贡。洪熙元年(1425)五月,崩于钦安殿。后尊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于北京昌平明献陵。子10人,女7人。
明仁宗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他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艰难,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生平/洪熙皇帝编辑
明仁宗图册
明仁宗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1]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c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次子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c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22年(1424年)7月18日,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c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c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c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c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贡献/洪熙皇帝编辑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为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其次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c杨士奇c杨博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c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朱高炽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皇后张氏也非常贤惠,与朱高炽相敬相受。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c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炽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宫内饮安殿。谥号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愧。
轶事/洪熙皇帝编辑
明仁宗图册
曾棨,字子棨。江西永丰人。永乐二年,考进士科。明成祖朱棣在审阅其卷时,就极其赏识,御笔亲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高质,启沃惟良显哉。”钦点其为状元。
明成祖朱棣认为曾子棨才堪大用,因此,把辅导国家储君,陪东宫太子朱高炽读书的任务交于他。朱高炽经常与曾子棨一起吟诗作对一次,朱高炽吟出一上联:“红袖手提鹦鹉盏,来迎状元”,限曾子棨三步就要对出下联。当曾棨跨出第三步时,果真对出了下联:“白衣身到凤凰池,进朝太子”。又有一次,正值元宵佳节,朱高炽与曾子棨一起观赏彩灯,华灯灿烂,朱高炽出一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而曾子棨随即大声应道:“君乐,民乐,永乐万年。”当时的年号是永乐而最能体现曾子棨雄才的莫过于他与太子弈象棋对诗的趣闻了。
曾状元: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
千时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
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笙歌过楚城。
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残枰。
明太子:
二国争雄各用兵,摆成队伍定输赢。
马行曲路当先道,将守深宫戒远征。
乘险出车收败卒,隔河飞炮下重城。
等闲识得军情重,一着功成见太平。
死因/洪熙皇帝编辑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暴卒,享年四十八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从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故明人黄景防称他“实无疾骤崩”。
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无疾骤崩”,其中必有缘由。但《明仁宗实录》c《明史。仁宗纪》等,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已成历史之谜,多年来人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朱高炽之贪欲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时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劝他谨嗜欲之语。他览奏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他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继他即位的宣宗朱瞻基,曾御审李时勉:“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李时勉叩首答日:“臣言谅阁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朱瞻基叹息,称李时勉“忠”,复其官职。可见,朱瞻基对仁宗嗜欲之事也一清二楚。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武《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应当有一定可信度。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不治。
另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朱瞻基c即继他之后登位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炽生性温厚懦弱,嗜欲享乐,朱棣生前对他大为不满,只因礼教和祖训的关系,才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一直有废朱高炽储位之心。
朱高炽长子朱瞻基与其父相反,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朱棣在世时,朱瞻基深得祖父赏识。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已察觉他非安分之辈,故屡有劝诫之语。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位筹谋,为此不顾亲情。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四月十四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亲信,他按预先密谋,五月十三日加害朱高炽。朱瞻基离京后,却没有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但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亦无如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在一些人预料之中的。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显示他有人们难以想像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赍诏而来的海涛,于六月三日抵北京。一一nj1京,就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日:“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
当然,两种看法孰是孰非,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随着人们掌握的史料不断增多,相信最终会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
墓地/洪熙皇帝编辑
献凌图册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封闭没有开放。
献陵的营建是在朱高炽死后开始的。朱高炽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大意就是说,我这皇帝也没干几天,也没有为人民做出多么大的贡献,没有给人民带来多大的福祉,所以你们也不要劳神伤财了,一切从俭吧。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朱高炽遗诏营建献陵。[2]
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除宝城c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宣德皇帝(上)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c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c杨荣c杨溥)c蹇义c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c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人物生平/宣德皇帝编辑
早期经历
宣德皇帝图册
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398年3月16日),是朱高炽(当时是燕王封地的继承人)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
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朱瞻基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学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尤其是一个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尚武,常带朱瞻基离开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
他的父亲朱高炽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立刻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他进一步攻读儒家的经籍和为政之道,此时主要由胡广进行指导。这些课程深受重视,以致在他与其祖父公出时也不中断。他父亲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15岁时,他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他几个叔父的警觉,他们对他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受朱棣的宠爱有很深的印象。
朱高炽登基不久,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一日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在以后几个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在次年四月,他父亲派他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朱高炽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时,朱瞻基被召回北京,但当他抵达时,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岁时成了新皇帝。他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王朝。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
登基称帝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是朱瞻基等不及父皇朱高炽传位,谋杀了他,朱高炽的非自然死亡c朱高煦的措手不及c朱瞻基的从容即位是历史留下的谜团,但可以肯定的是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第二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宣宗朝文有“三杨”c蹇义c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c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1]
去世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他在位只有10年。他被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他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废后胡氏(死于1443年)c继后孙氏(死于1462年)和他母亲张太后(死于1442年)。在临终时,朱瞻基指定已在1428年2月20日被定为皇太子的8岁的朱祁镇为他的继承人:这名儿童作为明英宗进行统治。张太皇太后领导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1442年她死去时为止。
由三杨监修的这个时期的官方记载相当理想主义地把朱瞻基描绘成一个擅长文艺和献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这似乎言之有理。他不但试图实践儒家的原则,而且通过编写为帝的指南《帝训》(1428年)和类似的教诲官员的手册《官箴》(1432年)而把儒家的原则留给后世。
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安南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他一贯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
总之,朱瞻基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为政举措/宣德皇帝编辑
清焦秉贞绘《亲掖銮舆图》图册
朱瞻基在位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c杨溥c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史载:“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谷应泰说:“明有仁c宣,犹周有成c康,汉有文c景。”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政治
加强皇权
登基之后,摆在朱瞻基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朱元璋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c永乐c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朱高炽病逝,朱瞻基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朱棣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朱瞻基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在朱瞻基的身边,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一直没有放弃争夺皇位的念头,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安定。朱瞻基即位后,深知两位皇叔久蓄异志,加强了对两位皇叔的防范,但没有采取强硬的行动宣宗射猎图,反而重加赏赐,以礼相待。朱高煦认为少主新立,软弱可欺,更加积极谋夺皇位。八月,朱高煦以为时机成熟,仿照朱棣起兵举事,派人到京师秘密联络英国公张辅作内应,事发,阴谋为朝廷所知。起初,朱瞻基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决定亲征。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有人说朱高煦曾经请居南京,这次他会率兵攻取南京。朱瞻基则另有一番见解:济南城池坚固,朱高煦不会冒险攻打;叛军的家属都在乐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会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乐安。正如朱瞻基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亲征,竟然没有了主意,在乐安束手待毙。朱瞻基令平叛大军将乐安四面包围,但没有发动攻势,而是将劝降信射入城中,继续劝谕朱高煦出降。此时的朱高煦已经彻底绝望,私下派人来请降。叛军中的王斌等人宁愿战死,坚决阻止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吓破了胆,从间道跑出来投降了朱瞻基。大臣请求将其立地正法,朱瞻基顾及亲情,没有同意,而是将朱高煦押送回京,废为庶人,禁锢在西安门内。班师回朝,朱瞻基特意将乐安改为武定州。这时他一定会想起当年祖父朱棣为了开拓自己的眼界,熟悉军事,带着自己深入漠北,出征蒙古。[2]
朱高燧这次没有举兵,并不是因为他突然改过自新。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朱高燧对朱高煦的叛乱行为很是赞成,并且积极招呼汉王派来的联络使者。朱高燧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不可造次,赵王根本不理睬。胡永兴情急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杀朱高煦使者,烧掉来往信件,将朱高燧参与叛乱的痕迹销毁了。这样,朱高燧才能够逃得一劫。假如朱高燧当时有所异动为朝廷所察的话,能否保存就是一个疑问了。不过,以朱瞻基对朱高燧的了解,他肯定知道朱高燧并不是那么安分。在他自己都想移军彰德的情况下,能够听从相反的意见,保全朱高燧,这是很难得的政治家气度。
朱高煦本来也可以保留性命的。朱瞻基在西安门内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对自己的处境耿耿于怀,用脚将朱瞻基勾倒。朱瞻基惊魂未定,恼怒异常,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以柴炭,放火将其活活烧死。铜缸都被烧化了,朱高煦的尸骨荡然无存。汉王c赵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平稳顺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任用贤臣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朱瞻基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朱瞻基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c杨荣c杨溥c夏原吉c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
杨荣像朱瞻基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断。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夏)原吉”。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
几位重臣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据记载,杨荣办事果断,敢作敢为,对军务很熟悉,只是不能洁身自好,多次接受边将馈赠的良马。朱瞻基听说了,向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力赞杨荣通晓军务,是他和众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应该因为有这样的小毛病就放弃不用。朱瞻基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夏原吉的坏话。杨士奇听后,没有丝毫的怒意,反而对朱瞻基请求能够像包容他一样包容杨荣。后来杨荣知道了这件事,感觉十分惭愧,对不住杨士奇,便尽释前嫌,相交甚欢。
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政府结构
朱瞻基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由于朱高炽的改组,由翰林学士任职的内阁此时享有崇高的威望。自朱棣在位时起,人们所称的内阁原来是一个谘询机构,这时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三杨c金幼孜c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官居一品,具有特殊的宫廷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例如,杨士奇保留了兵部尚书的官衔,黄淮和金幼孜分别保留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的头衔。他们都得到新皇帝的尊敬和信任,这不但是因为他们曾是他的老师,而且他们还是前一代皇帝的有功之臣。他们由像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元吉等高级官员协助工作,夏元吉虽不是内阁成员,却能参与决策。但除了这些人外,在宣德年间内阁很少添人。开国皇帝禁止给予这类顾问丞相头衔的命令并不能阻止他们势力的稳步发展,特别在他们得到皇帝坚定的支持后更是如此。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定期上朝觐见皇帝以讨论较为迫切的政府事务。遵循明仁宗的先例,皇帝要他们直接向他呈递密封的奏议以确定适当的行动。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他并不再召他的顾问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它的领导人这时可以不与主管的部商议就提出建议,每当皇帝感到应该默认他们的决定时,这些决定就自动生效。
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自明朝建立以来,他们作为皇帝的个人代表,一直在执行紧要的任务。朱元璋在位时,负责皇帝文书的司礼监太监不准与外廷的官署接触,以防止宦官参与政事。建文帝和永乐帝也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弊病,都遵循这一做法,严密地监视着宦官的活动。
朱瞻基也持同样态度,但他一改以往的方式,而是在宫内为宦官提供正规的书本教育。宣德元年(1426年),后来宣德三年(1428年),皇帝指定翰林学士在内书堂教宦官,以使他们能够处理文件和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虽然对宦官的正规教育从没有像某些非官方史料断言的那样真正被禁止过,但这种做法仍是一反常规。主要的原因是皇帝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集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每当皇帝并不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的决定,他们关键性的作用就突出起来;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适当的行动。此外,各部一般不能与皇帝一起讨论和复审宦官的建议,那些转递文件的宦官就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下其手。结果是,他们取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
宣德年间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发展的结果。三杨因未能警告皇帝不要以他那种方式使用宦官而受到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但是宦官篡夺皇帝权力的能力归根结蒂取决于皇帝本人的脾性。就朱瞻基而言,似乎能够控制他们。他不但屡次下令减少宦官的采购和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导活动,而且他处决和严惩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规教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他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当某个皇帝宁愿怠忽职守或不问政事时,宦官滥用权力的情况变得最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宦官最后便高踞在一个无强有力的领导和其权力体系也处于混乱状态的官僚体制的顶点。结果,他们为后来明政府的败坏而承受了大部分的责难。
(本章完)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难道真要修炼长生不老术?真的能够长生不老?然后一直统治天下,这样就不用担心世界分崩离兮,只要自己在一天,世界就永远享受和平一天,不错,这可能是目前最好选择。
求人不如求已,与其交给后世不靠谱之人,不如让自己一力承担,反正是自己打下的天下,自己来坐这个江山,合情合理,为什么要假手于人,为什么要这么愚蠢地想交给别人。
万历想到这里,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当仁不让,自己打下的江山自己坐,如果能够长生不老,自己可以让大明统治世界一辈子,可以永远让华夏民族世代永传,永远成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这有什么不好吗,没有。
想到这里,立刻召见国师,万历问道:“国师,我想不用修炼什么修真这些东西,也应该可以长生不老,你们那个星球不也是如此吗?”
“是的,我们没有修真和修仙,我们是靠科技永生。”国师回答道。“嗯,有些什么办法,说来听听,我要的是能够现在实现的。”万历点点头说道。
“一是用人工智能的机器身体替换,这个一般是大脑损坏的生物,利用dna复原技术,可以捡起以前的记忆,不过严格来说这个应该是复制人技术了;另外就是换脑术,将旧的身体抛弃,将大脑放进新的人工生物体内复活;三是最复杂也是最好的方式,用万能机器身体装上以前的大脑,这就是我的身体这种类型,当然装进的大脑会被完全吸收,变成一部分,这种身体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形态并且有许多无敌的形态!”
万历问复杂在哪里,国师说其实是制作复杂,但是用我的分身就很简单,瞬间可成,不过要取出你的大脑,所以先会让你失去知觉,相当于一台迅速的手术,万历同意了,并且非常急不可待,心说有这么简单又好的事情,我开始真是傻了,还去练功,这多简单。
仅仅过了几分钟,国师就把手术完成了,也就是三步,一是变个分身出来,二是把万历打晕,三是取出万历的脑子装进分身。
等万历一醒来,就发现身体完全不一样了,是可以用意念来控制的,万历试了下瞬间移动,一下子就到了科学院,回来的时候顺便还把徐光启的眼镜给摘了回来。
然后又试了一些其他功能,果然是和国师一样的本事和技能,真是奇妙的身体啊,早知道这么方便,可惜了,没有享受到战争的乐趣,世界就大同了。
万历高兴坏了,原来还有这种方法,以前对国师还有少许的妒忌,现在看来是愚蠢限制了想象,这样万历就成了超人了,天下除了国师便无人可敌了。
然后,万历在出席朝会的时候,故意卖弄玄虚说自己已经修得长生不老之术了,并且这个身体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任意切换成人类的身体或者机器身体,可以享受人类一切功能还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难怪国师老是色迷迷地盯着我,原来她有这个功能呀,万历心里面龌蹉地想着。
隆庆皇帝
朱载垕(1537年-1572年),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少年因其母缘故而不得父皇宠爱,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即位后倚靠高拱c陈以勤c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但因为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荒于政事。朱载垕在位6年,因病去世,终年36岁。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葬于十三陵昭陵。明穆宗宽仁大度,勤俭爱民,留心边陲之事,处理都恰到好处,可以称之为明主。
生平经历/隆庆皇帝编辑
少年裕王
朱载垕图册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嘉靖帝册立次子朱载壡为太子c三子朱载垕为裕王c四子朱载圳为景王。嘉靖二十八年(1549)三月,太子朱载壡薨,裕王朱载垕以次序当为太子。由于嘉靖帝次子朱载壡立为太子后享年不永,所以迟迟未予册立。时景王朱载圳年少,服色与裕王朱载垕无别,引起朝野议论。
嘉靖四十(1561)年二月,嘉靖帝命景王朱载圳出居封国,以杜绝其觊觎之心和朝野的议论。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藩裕王,在裕王邸生活了13年,这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c朝纲颓废c官吏腐败c“南倭北虏”之患c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更加关心朝局。
成为储君
本来他可安心当王爷,但命运总是变幻莫测的,他的两位长兄先后早死,使他成为储君,最终即位为皇帝。作为一个王爷,他能够比普通老百姓与皇宫中的人更多的了解民间疾苦,更多的针砭时弊,对严嵩乱政,外忧内患有更清楚的认识,对他登基后的作为有很大影响。
施行新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嘉靖帝驾崩,裕王朱载垕即位,改元隆庆。隆庆即位后立即纠正其父的弊政,之前以言获罪的诸臣全部召用,已死之臣抚恤并录用其后,方士全部付有司论罪,以前的道教仪式全部停止,免除次年一半田赋及嘉靖四十三年以前的所有欠赋;又停止嘉靖为博孝名强行施行的明睿宗(即明世宗本生父兴献王)明堂配享之礼(即秋季祭天,要以在位皇帝之父合祭,为此导致明太宗庙号被改为明成祖)。
隆庆帝重用徐阶c李春芳c高拱等内阁辅臣,致力于解决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c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议和,是为隆庆议和,并有俺答封贡。
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新政是隆庆帝统治时期所出现的承平时期。隆庆帝力行节俭,信用内阁辅臣,并不加以掣肘,但也不能制止内阁辅臣之间的倾轧,这也与其本人仁厚而平庸的性格有关。
死于女色
隆庆帝由于纵欲过度,加上长期服食春药,身体每况日下,难以支撑。隆庆六年(1572年)闰三月,宫中传出了隆庆帝病危的消息。在休养了两个月之后,他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
有记载说:隆庆六年(1572年)闰三月,朱载垕因为与妃子玩大发了,竟然休养了两个月。但刚往金銮殿上一坐,就头晕眼花手打颤,不得以便又接着卧床了。
朱载垕知道命不久矣,便把张居正等三位大臣找来,立了遗嘱:“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从此一病不起直到逝世。终年三十六岁,后被谥为庄皇帝,庙号穆宗,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为政举措/隆庆皇帝编辑
政治
革弊施新
隆庆帝即位后倚靠高拱c陈以勤c张居正等大臣,一改嘉靖帝时期的做法,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使朝政为之一振。革弊,即平反冤狱,宣布“自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后,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以前,谏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罢除一切斋醮,撤西苑内大高玄殿c国明等阁c玉熙等宫及诸亭台斋醮所立匾额,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c采买。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廉政官员给予奖赏和提拔,贪官给予罢免官职,“赃多迹著者部院列其罪状,奏闻处治”。蠲免救济,减少百姓灾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清田,清查诡寄c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亲贤远佞
隆庆帝一上台,就将世宗信任与宠爱的方士王今c刘文斌等等一并逮捕,下狱论死。他对方士乱国,浪费钱财的恶迹早就恨之入骨,所以一上台就毫不手软的处死了这些大贼。同时欣赏那些在嘉靖一朝因为敢于冒犯皇帝,劝谏的那些忠臣,例如海瑞,隆庆帝不但没有追究海瑞不尊敬其父的大不敬之罪,反而释放了他,还官复原职,不久又提升大理寺丞。
党争开始
大明朝党争,尤其是内阁的争斗就是开始于隆庆一朝。隆庆帝即位之初,大学士徐阶掌管内阁,但徐阶不具备一个高级领导应具备的某种能力,不能压制住其他内阁成员,所以致使内阁中有一些人对他不满,以郭朴c高拱为代表。靠徐阶提携的高拱,最后挤走了徐阶。这时,内阁中来了一个在明朝历史中很有名的人——张居正。高拱是个恃才傲物的人,与张居正不对盘,内阁开始不和谐,党争正式开始。
经济
参见:隆庆开关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打开对外贸易,变私下贩卖为公开贩卖”。不久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督饷馆对私人海外贸易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此外,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同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虽然仍有着诸多管理和限制,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至此毕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就被视为合法经营。政策和制度上的这种局部的和有限度的调整,隆庆开关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开始有条件地公开进行和较为正常地发展,并迅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学者王裕巽经过分析认为,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隆庆帝用人不疑,放手让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国运中兴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使明王朝向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军事
东南海防
嘉靖年间是倭寇问题最严重的时候,一度开放的沿海海禁,在这个时候又不得不重新开始严厉起来,但是经过戚继光,谭纶,俞大猷,唐荆川等人训练新军,英勇战斗,在隆庆帝即位的时候,沿海的倭寇基本已经肃清,整个东南地区又进入了安宁的和平时代,隆庆帝即位后,大开关禁,采取恤商与开关政策,减轻商人的负担,打破了明朝历史上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使明朝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也使倭寇活动逐渐趋于消亡。[1]
边疆军事的胜利
隆庆帝当王爷的时候,非常关注国家的边疆,一上台,就任用了当时有名的将领戍边。启用抗倭名将戚继光为都督同知,总管京城门户防卫与东北边防,戚继光的车马阵就是在这时发明的。任用曹帮辅为兵部侍郎,与大将军王陵都督宣府c大同,总管西北边防。总督王崇古c谭纶主管剿匪事情,天下大定。在隆庆五年三月初八,皇帝亲自下令执行和鞑靼的通贡互市协议,允许册封俺答为王。
明朝与蒙古两百年来的互相征战,终于在隆庆帝的治下告一段落,从此以后,草原上的硝烟少了很多,两个民族之间几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征伐事件。
民族
嘉靖四十五年(1566),土鲁番来朝进贡。
隆庆元年(1567)三月三十日,土蛮侵犯辽阳,指挥王承德战死。
九月四日,俺答侵犯大同,下诏严格战事守备。十二日,俺答攻陷石州,杀石州知州王亮采,夺取交城c文水。二十一日,土蛮侵犯蓟镇,掳掠昌黎c卢龙,直到滦河。命令宣府c大同总督侍郎王之诰回驻怀来,巡抚都御史曹亨驻兵通州。二十四日,总兵官李世忠救援永平,与俺答激战于抚宁,京师戒严。
宁夏总兵官雷龙出塞拦击河套诸部,大败河套各部。
当年,广东盗贼大起,琉球入朝进贡。
八月十四日,允许河套诸部互市买卖。九月二十四日,修成三镇贡市。
隆庆四年(1570)四月,陕西盗贼侵犯四川。
外交
隆庆和议
隆庆帝很关心北部边境防务,注意加强军队的训练,巩固边防。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鞑靼部落首领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为家庭纠纷愤而投奔明朝,俺答举全鞑靼之兵到明朝边界要人,时任宣府大同总督王崇古坚守不出,双方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斗。
随后在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与安排下,明朝派出使者与俺答谈判,并最终用把汉那吉交换了背叛明朝投奔鞑靼十余年的汉奸赵全,事件和平解决。
在此事件中,明朝与鞑靼双方通过沟通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俺答亦藉此机会再次提出封贡互市。采纳内阁大学士高拱c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他为顺义王。隆庆五年(1571年),边境市场正式开放,各地客商陆续赶到这里,开展贸易活动。同时开展互市贸易,互通有无,缓解与北方蒙古族的矛盾,使北方汉c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爆发蒙古族大规模入侵的事件。
另外又升任李成梁为辽东总兵,大修战备,积极防御东北边患。为巩固明朝的边防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防卫效果。
轶事典故/隆庆皇帝编辑
皇储魔咒
嘉靖十三年八月,皇长子朱载基刚刚出生两个月就病死,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嘉靖从陶仲文把那里得知了“二龙不相见”的言论。两年之后,嘉靖再次有了朱载壑c朱载垕c朱载圳时,他决定少见这几个孩子,而且也不封太子。
到了该入学的年纪,由于嘉靖的母亲出面,嘉靖允许儿子出阁讲学,皇子出阁不同于凡人进学堂,有一套十分讲究且程序繁杂的礼节仪式,而且作为父亲的嘉靖必须出场。然而就在仪式刚刚结束后,朱载壑即病倒,没多久就死了。嘉靖事痛定思痛,从此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对剩下的两个儿子裕王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长期漠不关心。
就这样,作为皇储的朱载垕尴尬无奈地生活在那条咒语的阴影下,直到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他还是个亲王。这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朱载垕登基称帝,彻底为“二龙不相见”这条魔咒画上了句号。
真命天子
嘉靖十八年,他与他的哥哥庄敬太子同日受封,太监们却误将太子的册宝送到他的宫中,人以为异。后来,庄敬太子得病就死了,太子的位置居然轮到他了。他的弟弟景王想要与他争夺皇位,却在老皇帝世宗就快去世的前一年死了。
隆庆祥
隆庆祥企业掌门人祖上即为制衣世家,精湛工艺代代传世。明朝嘉靖年间,袁氏先祖就以精湛的裁缝手艺名噪京华。依明朝旧例,官服由朝廷规定服饰制度及款式,而由官员自行找裁缝定制。袁氏先祖乃因官服裁作技艺精湛,被官眷口口相传,闻名京城上下。
隆庆帝亲和仁爱,推崇节俭,喜欢穿着宽松常服。而袁氏制衣工艺精湛c裁作舒适,因此,更多地被尚衣监所青睐。隆庆帝欣悦之余亲书“袁氏裁作”四字以示嘉奖。其间,皇宫尚衣监亦曾邀请其入西直房秉事。袁氏先祖谦然婉拒,离京游历,遍学江宁c苏杭等府督专供皇家的织造及裁作工艺。自此,袁氏先祖兼收并蓄,将皇家裁作和织造工艺与民间技术相结合,成为裁制技术的集大成者。[2]
爱吃果馅饼
隆庆帝想吃果馅饼。御膳房便开始忙碌起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内监报账,吃果馅饼花销五十金。隆庆帝即位前,久居民间,故知道民情,便惊呼道:“有五钱银子,足以在东华门那里买一大盒子了。[3]
亲属成员/隆庆皇帝编辑
家世
父亲:明世宗嘉靖帝。
母亲:杜康妃。
后妃
皇后
孝懿庄皇后李氏,裕王妃,结发妻。
生宪怀太子朱翊釴。妃早逝,穆宗即位后追封皇后。谥曰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合葬昭陵,祔太庙。
孝安皇后陈氏,裕王继妃,皇后,无子。明神宗即位后尊为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谥曰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祀奉先殿别室。
孝定太后李氏,贵妃,神宗生母,尊为慈圣皇太后,居慈宁宫。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别祀崇先殿。
妃嫔
秦淑妃,隆庆三年选美入宫,隆庆四年二月册封淑妃。次年生皇幼女栖霞公主朱尧姜。再次年隆庆皇帝崩,公主也在一岁多时夭折。史料参见《明穆宗实录》c《栖霞公主墓志》
刘庄妃:隆庆四年二月册为庄妃,死后谥号恭惠
魏英妃c李德妃c董端妃c马惠妃:这4位在隆庆四年二月甲子,与秦淑妃c刘庄妃同日册封为妃。史料见《明穆宗实录》
王荣妃:隆庆六年二月册封为荣妃。逝后谥号庄僖
赵和妃:隆庆六年二月册封为荣妃。逝后谥号恭静
杨安妃c赵和妃c韩容妃:这3位在隆庆五年三月庚午,同日册封为妃。史料见《明穆宗实录》
庄敬妃c李恭妃c于懿妃c叶奇妃:这4位在隆庆六年二月丙子,同日册封为妃。史料见《明穆宗实录》
江贤妃:逝后谥号静和
吴恭妃:逝后谥号昭荣
齐敬妃:逝后谥号昭静
许英妃:逝后谥号昭顺
钱安妃:逝后谥号荣悼
兄弟
哀冲太子朱载基
庄敬太子朱载壑
景恭王朱载圳
颍殇王朱载啇
戚怀王朱载垓
蓟哀王朱载
均思王朱载壁
子女
儿子
宪怀太子朱翊釴:母裕王妃李氏,五岁殇,赠裕世子。明穆宗隆庆元(1567)年,追封谥“宪怀太子”。
靖悼王朱翊铃:未满周岁殇,赠蓝田王。明穆宗隆庆元(1567)年,追封谥“靖悼王”。
明神宗朱翊钧:母李贵妃,明穆宗隆庆二(1568)年册为太子。
潞简王朱翊镠:母李贵妃,明穆宗隆庆六(1568)年封“潞王”,明神宗万历四十二(1614)年薨,谥“简”。
女儿
蓬莱公主,早薨,明穆宗隆庆元(1567)年追封“蓬莱公主”
太和公主,早薨,明穆宗隆庆元(1567)年追封。
寿阳公主朱尧娥,明神宗万历九(1581)年,下嫁侯拱辰。
永宁公主朱尧媖,下嫁梁邦瑞,明神宗万历三十五(1607)年薨。
瑞安公主朱尧媛,孝定太后李氏女,万历十三年下嫁万炜。
延庆公主朱尧姬,万历十五年下嫁王昺。
栖霞公主朱尧姜,母淑妃秦氏。隆庆五年七月生。隆庆六年九月薨。
陵寝墓地/隆庆皇帝编辑
昭陵图册
朱载垕死后埋在昭陵。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c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c明楼c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无字碑石龟负碑,竖立于祾恩门前的碑亭内,空白无字,可能因皇帝功过难评之故。游人至此喜摸石龟,民谚道:摸摸乌,一生不发愁;摸摸乌龟腚,永远不生病。[4]
史书记载/隆庆皇帝编辑
《明史穆宗本纪》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
影视形象/隆庆皇帝编辑
万历首辅张居正隆庆皇帝剧照图册
1986年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海瑞传奇》刘崇德饰演明穆宗。
1999年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海瑞斗严嵩》。
2006年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郭广平饰演明穆宗。
2009年中国大陆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马文龙饰演明穆宗。
2010年熊召政执导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巫刚饰演朱载垕。
历史评价/隆庆皇帝编辑
总评
隆庆帝的一生,除了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相比较而言,穆宗的性格确实是正德以后历代皇帝中最谦和的。在他之前,是终日沉迷于道教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后,是一个在偏激c厌世及对官僚政治的轻蔑中度过的万历皇帝。所以,只有明静c宽仁的隆庆帝,才让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隆庆一朝,只有六年。但是,其间人才辈出,徐阶c张居正c高拱,都是人中豪杰。在他们的主持下,隆庆一朝倒真是一个太平盛世。《明史》对穆宗的评价也不错,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每年光吃的一项省下来就达到几万两银子。不过,穆宗是一个“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的人,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其中,徐阶与高拱的斗争从隆庆元年(1567)就已经开始。
史书评价
《明史》:“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5]
《明穆宗实录》:“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洪熙皇帝
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发展生产c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c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其陵墓称献陵,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
简介/洪熙皇帝编辑
明仁宗图册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死于洪熙元年(1425年),生母是成祖仁孝文皇后。
朱高炽自幼端重沉静,喜好学问。洪武二十八年(1395),册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永乐二年(1404)二月,召至京城,立为皇太子。成祖北征时,他监国行政。虽被人谗奏,而终以诚敬得全。永乐二十二年(1424)即皇位。以次年为洪熙元年。册妃张氏为皇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即位初,罢西洋宝船,赴西部市马及云南采办,又重设三公c三孤官,以公c侯c伯c尚书兼之。派御史巡察边卫,又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在位期间,减轻刑法,对开封c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c行政,均得后人称善。有于阗c琉球c占城c哈密c瓦刺等进贡。洪熙元年(1425)五月,崩于钦安殿。后尊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于北京昌平明献陵。子10人,女7人。
明仁宗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他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艰难,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生平/洪熙皇帝编辑
明仁宗图册
明仁宗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1]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c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次子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c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22年(1424年)7月18日,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c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c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c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c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贡献/洪熙皇帝编辑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为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其次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c杨士奇c杨博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c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朱高炽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皇后张氏也非常贤惠,与朱高炽相敬相受。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c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炽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宫内饮安殿。谥号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愧。
轶事/洪熙皇帝编辑
明仁宗图册
曾棨,字子棨。江西永丰人。永乐二年,考进士科。明成祖朱棣在审阅其卷时,就极其赏识,御笔亲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高质,启沃惟良显哉。”钦点其为状元。
明成祖朱棣认为曾子棨才堪大用,因此,把辅导国家储君,陪东宫太子朱高炽读书的任务交于他。朱高炽经常与曾子棨一起吟诗作对一次,朱高炽吟出一上联:“红袖手提鹦鹉盏,来迎状元”,限曾子棨三步就要对出下联。当曾棨跨出第三步时,果真对出了下联:“白衣身到凤凰池,进朝太子”。又有一次,正值元宵佳节,朱高炽与曾子棨一起观赏彩灯,华灯灿烂,朱高炽出一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而曾子棨随即大声应道:“君乐,民乐,永乐万年。”当时的年号是永乐而最能体现曾子棨雄才的莫过于他与太子弈象棋对诗的趣闻了。
曾状元: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
千时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
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笙歌过楚城。
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残枰。
明太子:
二国争雄各用兵,摆成队伍定输赢。
马行曲路当先道,将守深宫戒远征。
乘险出车收败卒,隔河飞炮下重城。
等闲识得军情重,一着功成见太平。
死因/洪熙皇帝编辑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暴卒,享年四十八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从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故明人黄景防称他“实无疾骤崩”。
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无疾骤崩”,其中必有缘由。但《明仁宗实录》c《明史。仁宗纪》等,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已成历史之谜,多年来人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朱高炽之贪欲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时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劝他谨嗜欲之语。他览奏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他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继他即位的宣宗朱瞻基,曾御审李时勉:“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李时勉叩首答日:“臣言谅阁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朱瞻基叹息,称李时勉“忠”,复其官职。可见,朱瞻基对仁宗嗜欲之事也一清二楚。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武《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应当有一定可信度。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不治。
另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朱瞻基c即继他之后登位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炽生性温厚懦弱,嗜欲享乐,朱棣生前对他大为不满,只因礼教和祖训的关系,才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一直有废朱高炽储位之心。
朱高炽长子朱瞻基与其父相反,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朱棣在世时,朱瞻基深得祖父赏识。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已察觉他非安分之辈,故屡有劝诫之语。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位筹谋,为此不顾亲情。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四月十四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亲信,他按预先密谋,五月十三日加害朱高炽。朱瞻基离京后,却没有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但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亦无如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在一些人预料之中的。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显示他有人们难以想像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赍诏而来的海涛,于六月三日抵北京。一一nj1京,就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日:“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
当然,两种看法孰是孰非,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随着人们掌握的史料不断增多,相信最终会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
墓地/洪熙皇帝编辑
献凌图册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封闭没有开放。
献陵的营建是在朱高炽死后开始的。朱高炽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大意就是说,我这皇帝也没干几天,也没有为人民做出多么大的贡献,没有给人民带来多大的福祉,所以你们也不要劳神伤财了,一切从俭吧。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朱高炽遗诏营建献陵。[2]
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除宝城c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宣德皇帝(上)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c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c杨荣c杨溥)c蹇义c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c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人物生平/宣德皇帝编辑
早期经历
宣德皇帝图册
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398年3月16日),是朱高炽(当时是燕王封地的继承人)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
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朱瞻基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学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尤其是一个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尚武,常带朱瞻基离开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
他的父亲朱高炽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立刻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他进一步攻读儒家的经籍和为政之道,此时主要由胡广进行指导。这些课程深受重视,以致在他与其祖父公出时也不中断。他父亲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15岁时,他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他几个叔父的警觉,他们对他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受朱棣的宠爱有很深的印象。
朱高炽登基不久,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一日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在以后几个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在次年四月,他父亲派他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朱高炽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时,朱瞻基被召回北京,但当他抵达时,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岁时成了新皇帝。他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王朝。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
登基称帝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是朱瞻基等不及父皇朱高炽传位,谋杀了他,朱高炽的非自然死亡c朱高煦的措手不及c朱瞻基的从容即位是历史留下的谜团,但可以肯定的是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第二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宣宗朝文有“三杨”c蹇义c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c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1]
去世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他在位只有10年。他被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他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废后胡氏(死于1443年)c继后孙氏(死于1462年)和他母亲张太后(死于1442年)。在临终时,朱瞻基指定已在1428年2月20日被定为皇太子的8岁的朱祁镇为他的继承人:这名儿童作为明英宗进行统治。张太皇太后领导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1442年她死去时为止。
由三杨监修的这个时期的官方记载相当理想主义地把朱瞻基描绘成一个擅长文艺和献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这似乎言之有理。他不但试图实践儒家的原则,而且通过编写为帝的指南《帝训》(1428年)和类似的教诲官员的手册《官箴》(1432年)而把儒家的原则留给后世。
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安南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他一贯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
总之,朱瞻基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为政举措/宣德皇帝编辑
清焦秉贞绘《亲掖銮舆图》图册
朱瞻基在位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c杨溥c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史载:“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谷应泰说:“明有仁c宣,犹周有成c康,汉有文c景。”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政治
加强皇权
登基之后,摆在朱瞻基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朱元璋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c永乐c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朱高炽病逝,朱瞻基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朱棣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朱瞻基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在朱瞻基的身边,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一直没有放弃争夺皇位的念头,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安定。朱瞻基即位后,深知两位皇叔久蓄异志,加强了对两位皇叔的防范,但没有采取强硬的行动宣宗射猎图,反而重加赏赐,以礼相待。朱高煦认为少主新立,软弱可欺,更加积极谋夺皇位。八月,朱高煦以为时机成熟,仿照朱棣起兵举事,派人到京师秘密联络英国公张辅作内应,事发,阴谋为朝廷所知。起初,朱瞻基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决定亲征。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有人说朱高煦曾经请居南京,这次他会率兵攻取南京。朱瞻基则另有一番见解:济南城池坚固,朱高煦不会冒险攻打;叛军的家属都在乐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会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乐安。正如朱瞻基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亲征,竟然没有了主意,在乐安束手待毙。朱瞻基令平叛大军将乐安四面包围,但没有发动攻势,而是将劝降信射入城中,继续劝谕朱高煦出降。此时的朱高煦已经彻底绝望,私下派人来请降。叛军中的王斌等人宁愿战死,坚决阻止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吓破了胆,从间道跑出来投降了朱瞻基。大臣请求将其立地正法,朱瞻基顾及亲情,没有同意,而是将朱高煦押送回京,废为庶人,禁锢在西安门内。班师回朝,朱瞻基特意将乐安改为武定州。这时他一定会想起当年祖父朱棣为了开拓自己的眼界,熟悉军事,带着自己深入漠北,出征蒙古。[2]
朱高燧这次没有举兵,并不是因为他突然改过自新。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朱高燧对朱高煦的叛乱行为很是赞成,并且积极招呼汉王派来的联络使者。朱高燧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不可造次,赵王根本不理睬。胡永兴情急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杀朱高煦使者,烧掉来往信件,将朱高燧参与叛乱的痕迹销毁了。这样,朱高燧才能够逃得一劫。假如朱高燧当时有所异动为朝廷所察的话,能否保存就是一个疑问了。不过,以朱瞻基对朱高燧的了解,他肯定知道朱高燧并不是那么安分。在他自己都想移军彰德的情况下,能够听从相反的意见,保全朱高燧,这是很难得的政治家气度。
朱高煦本来也可以保留性命的。朱瞻基在西安门内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对自己的处境耿耿于怀,用脚将朱瞻基勾倒。朱瞻基惊魂未定,恼怒异常,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以柴炭,放火将其活活烧死。铜缸都被烧化了,朱高煦的尸骨荡然无存。汉王c赵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平稳顺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任用贤臣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朱瞻基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朱瞻基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c杨荣c杨溥c夏原吉c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
杨荣像朱瞻基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断。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夏)原吉”。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
几位重臣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据记载,杨荣办事果断,敢作敢为,对军务很熟悉,只是不能洁身自好,多次接受边将馈赠的良马。朱瞻基听说了,向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力赞杨荣通晓军务,是他和众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应该因为有这样的小毛病就放弃不用。朱瞻基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夏原吉的坏话。杨士奇听后,没有丝毫的怒意,反而对朱瞻基请求能够像包容他一样包容杨荣。后来杨荣知道了这件事,感觉十分惭愧,对不住杨士奇,便尽释前嫌,相交甚欢。
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政府结构
朱瞻基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由于朱高炽的改组,由翰林学士任职的内阁此时享有崇高的威望。自朱棣在位时起,人们所称的内阁原来是一个谘询机构,这时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三杨c金幼孜c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官居一品,具有特殊的宫廷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例如,杨士奇保留了兵部尚书的官衔,黄淮和金幼孜分别保留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的头衔。他们都得到新皇帝的尊敬和信任,这不但是因为他们曾是他的老师,而且他们还是前一代皇帝的有功之臣。他们由像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元吉等高级官员协助工作,夏元吉虽不是内阁成员,却能参与决策。但除了这些人外,在宣德年间内阁很少添人。开国皇帝禁止给予这类顾问丞相头衔的命令并不能阻止他们势力的稳步发展,特别在他们得到皇帝坚定的支持后更是如此。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定期上朝觐见皇帝以讨论较为迫切的政府事务。遵循明仁宗的先例,皇帝要他们直接向他呈递密封的奏议以确定适当的行动。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他并不再召他的顾问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它的领导人这时可以不与主管的部商议就提出建议,每当皇帝感到应该默认他们的决定时,这些决定就自动生效。
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自明朝建立以来,他们作为皇帝的个人代表,一直在执行紧要的任务。朱元璋在位时,负责皇帝文书的司礼监太监不准与外廷的官署接触,以防止宦官参与政事。建文帝和永乐帝也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弊病,都遵循这一做法,严密地监视着宦官的活动。
朱瞻基也持同样态度,但他一改以往的方式,而是在宫内为宦官提供正规的书本教育。宣德元年(1426年),后来宣德三年(1428年),皇帝指定翰林学士在内书堂教宦官,以使他们能够处理文件和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虽然对宦官的正规教育从没有像某些非官方史料断言的那样真正被禁止过,但这种做法仍是一反常规。主要的原因是皇帝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集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每当皇帝并不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的决定,他们关键性的作用就突出起来;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适当的行动。此外,各部一般不能与皇帝一起讨论和复审宦官的建议,那些转递文件的宦官就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下其手。结果是,他们取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
宣德年间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发展的结果。三杨因未能警告皇帝不要以他那种方式使用宦官而受到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但是宦官篡夺皇帝权力的能力归根结蒂取决于皇帝本人的脾性。就朱瞻基而言,似乎能够控制他们。他不但屡次下令减少宦官的采购和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导活动,而且他处决和严惩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规教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他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当某个皇帝宁愿怠忽职守或不问政事时,宦官滥用权力的情况变得最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宦官最后便高踞在一个无强有力的领导和其权力体系也处于混乱状态的官僚体制的顶点。结果,他们为后来明政府的败坏而承受了大部分的责难。
(本章完)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